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架子鼓 >> 架子鼓前景 >> 正文 >> 正文

10岁男孩奔波13个兴趣班被兴趣富养的孩

来源:架子鼓 时间:2023/4/27

之前Angelababy给5岁的儿子小海绵报了不下5个兴趣班,引起了鸡娃圈一波讨论。

明星父母都“疯”成这样了,素人家庭还能做啥努力吗?

但就有这样一群神秘的家长,她们以地理位置为据点,相互以群体为单位交换补习班、升学等与“鸡娃”高度相关的信息,目的就是要给自己的孩子铺一条平坦大路,朝名校直奔而去。

她们就是江湖人称“海淀妈妈”,“朝阳妈妈”,“顺义妈妈”的北京鸡娃一族。

最近一档纪录片,就深入到这些看起平凡却又不普通的北京鸡娃圈,实地采访了几位鸡娃母亲。

她们有的对孩子的未来充满希冀,有的坚持“平淡是真”,但是对孩子的未来规划,都明确而清晰。

印象最深的,还是10岁的小男孩汪禹晟。

面对镜头采访,小禹晟毫不胆怯,大大方方地和节目工作人员交流。

禹晟妈妈也说,儿子性格很外向,喜欢探索新事物,基本上他想要尝试的,父母都会支持。

才十岁的禹晟就已经学过围棋、架子鼓、机器人、钢琴、绘画....不过后来多少因为时间、兴趣的原因中断了。

最后根据禹晟的兴趣和意愿,现在还持续学习的有西班牙语、书法、篮球、橄榄球、游泳、编程、滑雪和皮划艇。

也有人问过禹晟妈妈,才10岁的孩子,就上过13个兴趣班,不累吗?

但禹晟妈妈很坦然:“有兴趣就都去尝试。”

还在成长期的禹晟,没有太多人生经历,对于自己的未来可能也没有成型的设想。

禹晟妈就想通过让孩子多尝试兴趣班,找到自己的乐趣,即使只有三分热情,也算是给孩子排除了一个选项。

大量的尝试过后,禹晟妈妈发现禹晟在外语和编程上的天分非常高。

随后,禹晟就开始大量参加少儿编程比赛,继续深入学习计算机语言;也报名学习了西班牙语,作为第三外语。

10岁的禹晟,已经通过剑桥通用英语五级考试中的KET和PET,现在正在备考FCE,英语词汇量已经接近,完全超越高中标准,直逼考研词汇量!

禹晟还因为自己优异的英语能力,在学校社团活动中争取到了一个英文戏剧主角的角色,提起这件事,他还有些小得意。

但禹晟妈妈说,英语证书也只是禹晟去国际学校或双语实验班的敲门砖,如果禹晟想进较为有名的初中,还需要更多锻炼数学、语文的能力。

对待孩子的兴趣,禹晟妈很清醒:让孩子多尝试,发掘他的长处;但也要有全局观念,不能让孩子有明显的短板。

禹晟妈说,尊重体现在支持孩子的兴趣,也体现在平日的家庭教育里。

禹晟自己想做的事情,爸爸妈妈也会支持,但必须说清楚理由和目标,不能仅出于一时兴起。

也有人疑惑,才几岁就过上这种填满了兴趣班的生活,孩子能坚持的下来吗?

另一位主人公,11岁的思凝为大家带来了她的回答。

11岁的思凝上小学五年级,但已经考入了北京八中少年班。

八中少年班又被称为超常教育实验班,一般在有能力积累或者突出天赋的孩子中选拔出少量学生,将初高中6年的课程,压缩到4年内学完。

实验班预备生的思凝,将会在15岁参加高考,与大她两、三年的高三学生共同冲击清北复交人等名校。

思凝对自己的目标也很清晰,她想上清华的姚班,也就是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为了冲击这个目标,思凝对自己的时间和学习都做了非常完善的规划。

思凝对自己的规划、学习内容都非常满意,思凝妈妈说,这是源于女儿强大的自驱力。

思凝妈认为,家长在孩子学习中最重要的作用,是保护孩子的自驱力。

孩子学习是有主动性的,本能上孩子会对世界的一切充满好奇心,他会想去探索一切未知事物,也会因吸收新知识而感到快乐。

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和学校会把孩子的知识面收窄,让孩子专注在“更有用”的应试知识上,反而把孩子的兴趣扼杀了。

就像为了让一棵树长高,就得把可能开花的旁枝末叶裁剪掉。

总有父母抱怨,自家娃学什么都兴致缺缺,让他考虑清楚了、已经开始一段时间的学习,还是会放弃。

关于如何让孩子有坚持兴趣的动力,思凝妈妈认为,关键是要给孩子的学习及时反馈。

她举了个例子:为什么许多孩子甚至成年人会沉迷游戏?因为游戏里有即时反馈机制。

赢下游戏,就会有大量的宝物和经验让角色升级、买装备,这样的可视化奖励让孩子特别有参与感和成就感。

反观学习,不仅过程漫长、需要大量知识积累、练习,考试也特别看发挥,孩子还没等到正向反馈,就已经失去了热情。

再者家长和学校都非常注重分数对孩子学习效果的反应,忽视了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作出的改善和努力。

孩子看不到结果,自然感到沮丧,不愿意坚持学习。

给孩子良好反馈的互动,把结果放在过程之后,注重学习方法而不是始终以结果为重,才能让孩子更愿意主动往前走。

在回答“对孩子有什么期望”的时候,思凝妈妈表现出了对思凝梦想的极大支持,也希望女儿将理想放眼到更广阔的视野中。

而禹晟妈给出了非常“佛系”的答案,希望禹晟不仅是一个专才,更要是一个知识面广的“小全才”。

每当我们联想到“兴趣班”和“孩子”,总觉得这俩词之间就只有鸡飞狗跳,大吵大闹,眼前浮现孩子哭着闹着不愿意去、父母在一旁又急又气的场景。

仿佛孩子天生和兴趣班不对付,都是被“架着”去上的课。

但我们总会忽略,大多数时候给孩子报兴趣班,都是以父母的身份替他们作出选择。

我们认为学钢琴有艺术气息,学奥数能启发智力,学英语是走出国门的钥匙......

但如果孩子自己没有在上课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自然不愿意去坚持。

这时候如果父母再以“为了你好”“以后你就懂了”等等充满隔阂感的理由逼迫孩子,更会适得其反。

与其让孩子坚持不喜欢的“兴趣班”,还不如就放手让孩子“三分热度”消耗完,等孩子有比较、有选择,自然会认清自己的兴趣所在,这个时候便有了坚持的动力。

作为父母,能够陪伴孩子走过的人生道路非常有限。

但如果能尽可能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让他不必因为无人可依而感到烦忧,对孩子来说将会是受益一生的事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