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鼓是当代音乐演奏的核心乐器。作为一种打击乐器,架子鼓在演奏中要通过鼓手对各种鼓的打击来实现演奏目的,鼓手要运用鼓槌在各种鼓之间“游走”,肢体动作贯穿于演奏的始终。肢体语言运用能力并非天生的,需要爵士鼓手规范和系统的程式化训练,在训练中还要提升自己对作品的“二次创作”能力,坚持正确的创新方向,从而提升自己在演奏中的肢体语言运用能力,获得更好地演奏效果。
提高架子鼓演奏中肢体语言运用能力就必须要提升“二次创作”能力,架子鼓手的“二次创作”能力是指架子鼓手在演奏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结合自己的所学和所掌握的演奏技巧对原作品进行“二次加工”的能力。架子鼓手不是毫无创作能力的机器,也不是只能根据作品要求去做机械的演奏,作为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架子鼓手可以根据演奏所需或自己创作需要能够对作品进行改动,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二次创作”的对象也包括肢体语言,每一个架子鼓手都是与众不同的存在,受专业背景、技术能力、自身生理结构的影响,每一个鼓手的肢体语言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架子鼓手的“二次创作”能力包括演奏前的创作和演奏中的创作。演奏前的创作是指在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时,爵士鼓手要努力思考如何根据作品表达的需求对肢体语言进行模拟与编排,这种对肢体语言的模拟与编排便是对作品的“二次创作”,“二次创作”能力越突出的鼓手,其演奏效果越理想。演奏中的“二次创作”是指架子鼓手在演奏的过程中,灵活适当的临时改变预先设计的肢体语言,根据演奏中的具体状况临时改变肢体语言风格。如在演奏一些相对欢快的音乐时,如果架子鼓手发现场下观众积极性不高,互动性不强,便可以通过一系列复杂多变的加花节奏来改变台上的演出风格,将音乐氛围迅速引入高潮,带动台上其他乐手和台下观众的情绪。在提升架子鼓手“二次创作”能力时,一方面,架子鼓手要提升自己的音乐理论素养,以强大丰富的乐理知识为基础,提高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解读和对肢体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另一方面,在演奏结束后,要做到及时总结和反思,针对自己本次演奏中肢体语言运用的状况作出客观理性的评价,针对不足及时做到总结提升。爵士鼓手还可以就自己在演出中肢体语言运用的状况向有经验的鼓手请教,请他们分析就自己演奏中的不足,针对不足如何进行总结和提升,不断提高自己对肢体语言运用的理解。
其次,要注重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架子鼓的学习过程中,所有的鼓手都经历过模仿别人这一阶段。在学习初期,鼓手对架子鼓的特性、打击方法等都缺乏深度的认识,不能很好地理解打击动作的重要性,不能很好掌握打鼓力度的掌握,不能真正理解节奏的真正意义,对于节拍感的认知也缺乏全面性。而在爵士鼓的肢体语言训练时,节拍感训练是一个从始至终的重要方式。因每个鼓手的自身条件的差异,每个鼓手的演奏风格和对作品的理解都带有明显的个性化,因而,在架子鼓演奏中肢体语言运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是鼓手形成自己演奏风格的重要依据,基于自己的能力形成的、区别于其他鼓手的演奏风格,是鼓手演奏技巧和音乐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自我演奏风格的指导下,鼓手在运用肢体语言时更有自信,能够使演奏更具魅力和吸引力,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最后要肢体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地域化的特征,音乐是特定群体对特定社会的反映,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由于环境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各地的架子鼓演奏风格和肢体语言的语言也不尽相同。在架子鼓的演奏中,鼓手在运用肢体语言时还要注意肢体语言地域化的特征,不能一概而论。如非洲音乐节奏欢快,追求自然率性,在演奏非洲音乐时鼓手的肢体语言要更为放松、欢快。在演奏欧美国家的音乐时,要更为夸张和震撼。东亚国家的文化则相对内敛,音乐要较为抒情和缓,在演奏时肢体语言要含蓄、温柔。近年来,一些架子鼓手开始尝试将架子鼓引入到中国民族音乐演奏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演奏效果。中国地域博大,各地形成的音乐形式也有较大差异,也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在演奏时架子鼓手要注意如何运用肢体语言。如在演奏陕北民歌时,要注意运用激昂、夸张的肢体语言,而在演绎江南音乐时,则要运用含蓄、内敛的肢体语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