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不能“讲人话”?
在你学架子鼓的过程中有没有老师无数次cue到过“律动”一词?
“来,让我们跟随律动解放天性,享受节奏带来的快感。”
“打击乐,玩的就是律动与心跳。”
或者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尴尬:当你向朋友夸赞这个乐队律动很好,朋友的一句反问什么是律动,瞬间让你哑口无言。绞尽脑汁,字斟句酌之后,最后只能解释说“就是能让你摇起来”。
所以,这听起来让人不明觉厉的“律动”到底是什么?为了给你们解释清楚“律动”,小Miu可是掘地三尺。譬如,小Miu去查阅了维基百科,所得如下:
律动是种由节奏推动并“令人躁动”的感官刺激。
民族音乐学层面的律动被描述为“以一组在有序循环中的不断穿插变化的音符序列来吸引听众的乐句。”
马克·赛博坦:“律动是一个特别主观的东西”。
伯纳德·抠特里:“律动是老炮儿乐手对一首歌的自我理解,是在按谱演奏时大节拍旁边儿所加的那些小花儿,哪怕谱上压根儿就没这么写。”
原以为看完之后会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结果只在空空的脑袋里留下了重重的俩字:迷幻。
好吧,偷师失败!!!
2.
求学不易,MiuMiu叹气!
于是,小Miu又去请教了声态音乐的架子鼓老师。学渣本渣拿着小本本,可是写了密密麻麻好几页,怕你们说看不懂,小Miu老师(不要脸.jpg)决定一人分饰多角,来给大家讲讲爵士鼓中的律动。
小Miu老师:“王同学,你这个节奏型的律动没打出来。”
这里的律动可以理解为对于既定节奏演奏的准确性的把控。不同于其他乐器赶拍儿叫牛逼、拖拍儿叫起范儿,爵士鼓的练习快或慢0.1秒也不行,对于时间的敏感性要求非常高,不论你是什么风格的鼓手,都要把节拍器当成再生父母,先把时值练准是一切基础。
小Miu老师“小张的律动很特别哇。”
这里的律动是指对于相同的节奏型,不同鼓手对于轻重和音色、以及音效鼓(tomtom)拆分的处理。举个例子:音色选择上,金属鼓手喜欢较硬的音色,爵士鼓手会更加柔和;在细节的变化递进上,很多黑人鼓手在处理fill的时候都会加3、6、9的奇数连音,实在没办法要打4、8也要把重音加在奇数拍上。
小Miu老师:“来,再打一条律动。”
这里的律动是节奏型的代词,与fill或solo相对立。通常发生在演出前的试音调试中,鼓手要根据调音师的提出的不同节奏型需求配合鼓的调音:军鼓、一嗵、地嗵、底鼓、律动、带有多fill的节奏型。
小Miu老师:“这个队儿没有律动啊。”
这里的律动指代乐队节奏部乐器(例如鼓、贝斯、节奏吉他)的配合。如果把鼓手比作是歌曲的骨骼,那贝斯则是肌肉、吉他和主唱对应的便是毛皮。想要保证良好的律动体验,这就要求鼓手在能提供稳定的节奏同时,贝斯手也要严丝合缝地在底鼓、军鼓上提供音高的支持。
∨∨∨
其实,在打击乐的语境下,律动一词的出现频率相当高,以上对于律动的探讨也只是沧海一粟。想要完全领会并熟练运用到架子鼓的演奏中去,成为职业的鼓手,仍然离不开系统的学习和训练。
3.
如何让你的节奏律动也很好听?
有些架子鼓爱好者可能会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然而当你打开百度搜索架子鼓教程词条的时候,你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只会线性的增加,最终得到的也只是一堆不系统的碎片信息。
加之零散且不持续的学习周期,很容易让你养成不良的打鼓习惯。长时间尝不到学习甜头的你甚至会选择中途放弃。
也有很多人会选择一些音乐培训机构,但市面上的机构数量众多,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如何选择成了家长的一大难题。
为了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声态音乐平台推出了智能架子鼓课程。
/课程亮点/
与传统的一对一授课模式中,只教授音乐理论、学习特定乐曲的陈旧模式不同,我们的智能架子鼓课程汲取了奥尔夫、柯达伊与达尔克罗兹三大音乐教学体系的先进理念,主张以肢体、音乐、游戏等多元形式,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
在互联网产品团队和技术研发的加持下,我们为孩子们设置了身体感知、听力训练、演奏技巧、乐理教学四大课程模块,通过塑造轻松、活泼、有序的教学环境,使老师成为孩子学习打击乐的引导者。
在我们的不断引导下,我们希望,孩子们能第一次直观的感受音乐、喜欢音乐,提升主动学习能力、审美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最终实现创造力的开发。让孩子们真正觉得,学音乐不再枯燥。
/课程体系/
现阶段,我们主要是针对幼儿群体,围绕听/读/唱/写/演奏/律动/创作/鉴赏/合奏九大版块,为孩子定制了一套三年的课程学习方案,适用于青少年的课程方案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敬请期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