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架子鼓 >> 架子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我用幸福心理学的心流理论告诉你为什么

来源:架子鼓 时间:2024/12/20
刘军连是北京哪个医院皮肤科医生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47810.html

最近,一个比李子柒呼声还要高的6岁女孩刷爆网络,因为弹得一手好吉他,又会架子鼓,钢琴六级,自弹自唱的视频让一群成年人羡慕不已。于是,要让孩子学乐器的声音又此起彼伏。

尤其是弹钢琴,教钢琴的学校遍地开花,哪个小区没有一两家教授弹琴的工作室?这几年,家长们对钢琴的追捧水涨船高。

但是,大多数人还是趋于跟风,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到底为什么要给孩子学弹琴?

一、弹钢琴的意义是什么?

我梳理了最常见的以下几种观点:

1.陶冶情操,增加修养。

这几乎是众口一词,初衷是好的,音乐确实可以提升孩子的修养,但如果家长自己从来不听音乐,甚至不喜欢音乐,却指望孩子学琴来提高艺术欣赏能力,这就有点强人所难了,好比你拿着手机玩,却让孩子专心看书是一个道理。

学琴就是学音乐,而音乐是需要熏陶的。在音乐的氛围里成长的孩子对音乐的理解和喜爱也是自然而然的。

增加艺术修养的手段不胜枚举。我国古人就知晓“琴棋书画,人生八雅”。并不是非学琴不可。

我看过最接地气的解释是——

“小时候学琴,没好好坚持,到高中阶段学业繁忙、压力大,偶尔弹弹琴,竟然觉得人生……真美好。”

人生苦短,一路荆棘坎坷,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无论喜怒哀乐都能借着音乐找到情绪的出口。这才是学音乐,学弹琴的真正意义所在。

2.发展人生的兴趣爱好。

大部分妈妈抱着一个观念,“我们不打算走专业路线,就当个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也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培养的。没有青少年时期经年累月的刻意练习,怎么能指望孩子在未来的某一天就能够信手拈来?

知乎上有一个最高赞,

答主说当年太小,老师问为什么学琴,妈妈对她说:“希望等你老的时候,还有钢琴可以一直陪着你。”

如果说,学钢琴也分层级的话,这应该是高阶了。钢琴真的可以成为孩子的终生伴侣。但绝对需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努力,如果我们自己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过几天想起来了敦促一下孩子,“你怎么好久不练琴了?”就不能指责孩子做事不够“坚持”。

3.锻炼专注力,让孩子更专心。

好多妈妈都说,“我家孩子坐不住,让他学钢琴就是想让他专心”。

同理还有,“我家娃好动,我就是想让他学画画,定下来。”

很多家长考虑的是如何弥补短板,却忽视了中国从古就有“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被医生检查出“患有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症”。特征是在需要认知参与的活动中缺乏持久性,易由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但哪一项也完不成。他基本已经遭到老师的放弃了,但是他的妈妈没有放弃他,他很有运动天赋,于是他妈妈把他送到了游泳池。他就是后来获奖无数的飞鱼菲尔普斯。游泳就是他最专注的事业。如果他的妈妈强迫他一定要定下来,就不会有后来创造的各种记录。

那么弹钢琴能不能提高孩子的专注力?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我就发现我的孩子从4岁开始,每天练琴20分钟到30分钟、40分钟,到现在5岁,经常一弹就忘记时间。她的专注力延长了。但这是她喜爱音乐,能够投入的情况下,经过刻意练习才逐渐提高的。我认为她在练琴的时候产生了“心流”的体验。

5.入门简单,上手容易。

之所以选择钢琴而不是其他乐器,就是因为钢琴相对于弦乐器来说孩子更容易上手,更好控制。

有不少人从钢琴入门,在打通任督二脉之后,又学习了好几个其他乐器。这就要看孩子自己的喜好。钢琴没有上限,会不断出现新的挑战。挑战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兴趣。

6.周杰伦、郎朗、李云迪的名人光环效应促使家长追捧学琴

周杰伦曾在一个节目里对谢霆锋说,

很感谢小时候,妈妈每天拿着藤条坐在他旁边逼他弹琴4个小时。

正是这种长期的坚持才造就了他今天的音乐成就。

像周杰伦这样一天4小时的投入,十年早就超过一万小时定律了。还有郎朗年少学琴的故事也总是被人津津乐道。

这些偶像带来的光环效应喜忧参半:好的是,他们可以成为孩子的榜样;忧的是,琴童家长往往忽略这样的成绩背后付出的艰辛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有的孩子偶然看到别人弹琴,表现出迷之兴趣,家长见了为之一振,就问孩子想学琴吗?孩子坚定不移,家长很高兴,心想指不定未来就多了条路。却忘了多数孩子都是冲动型的,等学了几节课就不想学了,琴也买了,课也报了。家长孩子苦不堪言。

7.不输在起跑线的观念。

还有一种声音是“别人都在学”,这是典型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也是大家质疑最多的,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都学钢琴?确实有盲目跟风,欠缺考虑的情况。

8.为了考级,入学加分。

有的家长是冲着未来升学考试加分去的,一路强逼孩子苦练技艺,恨不能在小学毕业前就拿下十级。

所以才出现有的人考完十级后就再也没有摸过琴。这种功利性太强,考级是练习固定的曲目,真的很难说提高了音乐素养,更别说变成终生的兴趣爱好。

我见过有的家长把孩子往琴行一送,自由了,老师上课的时候,家长自己玩手机,完全不记录。

其实每节课老师都会讲一些细节、要点、技法,或乐理知识。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很快就忘记了,也可能都没理解。这就需要一旁的家长做好笔记,回家练琴的时候,也不能袖手旁观做自己的事,要协助孩子结合老师说的有针对性的练习。

二、到底什么是“心流”体验?

美国积极心理学提到,体验“心流”会带来幸福的感受,是快乐的源泉。

“心流”理论源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这种体验本身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所以,当“心流”产生时,会让我们的内心更充实。

米哈里概括了“心流”的特征:

一项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有明确的目标。有即时反馈。全神贯注,达到“忘我”的状态以至忘记生活的烦恼。具有挑战性:挑战是乐趣的源泉。首先,弹钢琴是一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它需要孩子能沉浸在音乐里。

其次,弹琴是有明确目标的,目标有大有小,有长远有短期,甚至每一次弹琴都可以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当每一次的小目标达成,日积月累,就能实现长远的大目标。

同时,每次弹琴都能收到即时反馈。小到在家练习,家长可以当听众,给予即时反馈;练习一周去见了老师,老师也会给反馈意见;大到舞台表演,台下的观众会给予反馈,这些都能帮助演奏者不断改进自我,提升技艺。

再次,无论是平时练习弹琴,还是在舞台上的表演,弹琴都需要演奏者全神贯注,当我们能够达到“忘我”的状态就能够忘记烦恼。

最后,弹琴会出现不断的新挑战。当每一首曲子练成,又会有更难更有挑战的新曲子在等着你,不断战胜自我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结合“心流”理论谈谈学琴的具体方法

1.钢琴是需要专注力的一项活动。专注才能“忘我”。

集中注意力可能是大家公认的难题,毕竟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一开始练琴,可以从20分钟开始,这符合心理学认为幼儿的注意力时间。

如果状态好,休息一会,回来再练个20分钟。一点点延长时间,可以每次递增5分钟,随着孩子长大,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会越来越长,就可以逐渐延长到50分钟左右再休息。

随着孩子弹琴时间的延长,你会看到孩子全神贯注的样子,沉浸音乐,忘记烦恼。

2.钢琴是有明确目标的,每次上课都会有新的技艺、指法,新的曲谱,这些也带来新的挑战,会让孩子永葆新鲜和乐趣。

比如,每天练琴时,我会帮助孩子切分小目标:

第一天,刚接触新曲谱,我们就采用慢速,目标是识谱,熟悉曲谱。

第二天,就跟孩子说,我们今天的目标是完整的弹下来,尽量没有错音。

第三天,我就会告诉孩子,今天我们更熟练了,要注意强弱变化和节奏。

第四天,可能就会让她稍微提点速度。

这样一点点精进,每天设定一个她可以够得着的目标,不是太难,太难孩子容易受挫,失去自信,容易放弃。也不能太简单,太简单的目标没有挑战性,孩子就会厌倦,失去兴趣。

3.每次练琴,我都是孩子的听众,给予孩子即时回馈。

我会用手机拍摄下孩子弹琴的视频,等孩子弹完一曲,我会陪着孩子一起回顾哪里弹错了,哪里可以改进,哪里手不稳,哪里可以更好。

同时设定下一遍的小目标。把目标更细化,把任务拆分,遇到长的曲谱,会帮孩子拆分成小段、小句进行集中训练。

等到去见老师的时候,老师也会给予更好的反馈帮助提高改善。

每一次的进步,孩子都能体会到很强的成就感。这也是孩子能够克服困难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心流”不是肤浅的感受,是在经过奋斗、痛苦、坚持、最后收获成功时的喜悦,兴奋和充实。

当然体验“心流”的项目其实有很多,比如乐器、攀岩、打球、舞蹈、下棋。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喜好来选择判断。

最后

用钢琴大师霍夫曼的话来诠释的最高境界。

“当钢琴家忘却尘世单独面对他的乐器时,他能够与内心深处最高尚的自我交谈,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不能用金钱购买的,也不用暴力抢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