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架子鼓 >> 架子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神曲替代儿歌,咋回事儿

来源:架子鼓 时间:2023/6/4

  □本报记者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孙贝儿

  今年什么歌最火,恐怕是《孤勇者》。这首流行歌曲风靡全网,成为大批少年儿童钟爱的热门曲目,中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娃娃们都能异口同声地演唱,到了副歌部分更是唱出了声嘶力竭的感觉,这些视频还得到了原唱陈奕迅本尊带话题讨论:“听说我出了首儿歌?”

  一首内涵深刻、情感浓厚的《孤勇者》能在孩子们中间广为传唱,多少还是有些出乎意料。当然,好歌的受众没有年龄界限,连小朋友都喜闻乐见,更可见其艺术性和流行性。不过,我们是否也应当反思,《孤勇者》如此热度,是否反证了:当下的孩子们没有真正的好儿歌可唱?

  对“儿歌”的定义是否过分局限

  《孤勇者》到底有多热?去年11月上线以来,在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多个互联网音乐平台热歌榜单霸榜,创造了十多周蝉联冠军的成绩。单日播放量最高时突破了两亿次,截至年5月,全网播放量超过了60亿次。说它火遍大江南北、传遍大街小巷,亦不为过。

  不过,小朋友对此歌特别喜爱,《孤勇者》成了“国民儿歌”,也是事实。一首《孤勇者》唱出了钢琴伴奏版、架子鼓伴奏版、班级合唱版,花样多多但都能在演唱中感受到小朋友们对这首歌曲的热情。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的   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听众与歌曲最直接的碰撞来自歌词与旋律。《孤勇者》的歌词层次丰富、情感充沛,小学生也许还感受不到作词人唐恬意图将“孤”和“勇”进行对比描写烘托英雄战斗时破釜沉舟的氛围,但“孤身走暗巷”“堵命运的枪”“去吗?去啊!”“战吗?战啊!”等充满能量的歌词依然会给他们强烈的震撼感。旋律相较于歌词对听众的感染力门槛更低,可以超越语义与语法的框架将任何年龄层的人带入音乐的氛围中。从一些合唱视频中不难看出,小朋友对节奏和旋律的感知更为强烈,会随着跟唱点头、晃动身体,甚至手舞足蹈。《孤勇者》前奏部分旋律低缓,桥段部分节奏渐强,副歌部分鼓点的加入令又燃又炸的气氛完全爆发,热血感扑面而来。

  《孤勇者》还是《英雄联盟:双城之战》动画剧集中文主题曲。此次打造的动画作品更是在上映前就备受   “给什么听什么”的传播现状

  流行歌成了儿歌,《孤勇者》也不是个例。近年来抖音平台走红的神曲颇多:年人们还在唱“此时已莺飞草长,爱的人正在路上”,年又开始“SuperIdol的笑容都没你的甜”;年初大家还沉醉于《漠河舞厅》的歌伴舞,最近又开始追《孤勇者》的热度。如今的孩子似乎对这些“抖音神曲”的熟知度远超音乐课课堂上的《数鸭子》《粉刷匠》。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聪颖认为,“从众”与“模仿”是青少年儿童中较为常见的社交心理,无论是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是小学生、中学生,“融入集体”是他们成长中的关键一课。孩子们对流行事物的追捧,并不单单出于个人喜爱,而事关个人交际与受欢迎程度。在网络上流传的小学生《孤勇者》合唱视频中,即使班级成员都在卖力歌唱,但也有个别同学跟不上节奏,神色慌张。“是否使用抖音”“是否知道热门话题”“是否会唱时下最火的流行歌”令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背负了社交压力,对流行歌曲的跟唱甚至成为“融入集体”的必修课。

  “80后”习惯购买CD、磁带;“90后”习惯在音乐网站下载歌曲,随身听、MP3里的歌曲听来听去都是那几首。那时年轻人获取网络信息的便捷程度难比现在,但对音乐的选择权却掌握在自己手中,“听我想听的,听我爱听的”。诚然,新媒体时代为“00后”“10后”提供了极大便利,但一定程度上也剥夺了他们对网络信息的选择权,“给什么看什么,给什么听什么”成了传播现状。互联网科技发展迅速,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但一定程度上也在异化人们的行为。复杂的互联网世界对孩子们来说如同“潘多拉魔盒”,过早接触甚至有被操控的风险。当小学生不再唱符合他们年龄的“儿歌”,而对流行歌曲、“短视频神曲”如数家珍;当小学生张口不再是古诗词,而是网络流行语、搞笑段子,这就需要成年人反思了。

  如今的科技手段完全可以做到将网络传播进行分层,按不同受众的需求投放不同的内容与信息。但新的问题来了:我们该给青少年儿童听什么?娱评人钟楠认为,中国的儿歌市场不乏精品,《种太阳》《小螺号》《让我们荡起双桨》等经典儿歌陪伴了几代人的童年。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10后”仍在与“50后”共享儿歌,一句“让我们荡起双桨”唱了近七十年,纵然“经典永流传”,但新一代青少年儿童还能否在老歌中找到共鸣?遍观今天的儿歌市场“原创不再,出版不力”,可谓一片萧条。与其他类型歌曲的创作不同,儿歌制作常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近年来,随着音乐市场的细分,一些网络公司加大了对儿歌领域的   懂孩子的心才能创作好儿歌

  如何打造儿童专属的音乐世界?首先可以明确的是,流行歌曲与儿歌并非对立关系。周杰伦是无数“90后”童年至青春期的回忆,“00后”喜爱《逆战》,“10后”追捧《孤勇者》,即使这些歌曲与传统意义上的儿歌在形式上大相径庭,但孩子们能在歌曲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学习到坚强勇敢的精神,可谓殊途同归。流行乐曲或许与课堂并不接轨,但也不乏歌颂英雄、赞美新时代的热歌、好歌,借音乐的流行性发挥其文化性、教育性不失为“寓教于乐”的一次好机会。老师和家长应当发挥好引导作用,挖掘流行音乐中具有教育意义的部分进行正向解读,让孩子们听得明白,学得清楚。“幼儿的音乐教育,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式也很关键。无论是何种音乐,我们传播的方式和向孩子们解读的方式决定了它能不能成为一首好的‘儿歌’。”卓品表示。

  科技手段的加持也有助于规避网络文化糟粕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随着新媒体对UGC(用户原创内容)包容度的增高,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洗脑神曲”“口水歌”。无厘头的原创神曲甚至内容大胆的土味情歌,在中小学生群体中都有着超乎想象的传唱度。年,国家网信办组织各大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该系统内置于短视频应用中,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在限制用户使用时长的同时,保证青少年专属内容的定向传播。在抖音App的“青少年模式”中,家长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性别进行推荐内容定制。在搜索栏搜索“音乐”相关内容,观看选择也限制于“亲子音乐”“钢琴演奏”“儿歌童谣”等优质选项,尽可能为青少年用户打造更加绿色健康的网络音乐环境。

  归根结底,好的作品才是解决“流行乐曲替代儿歌”这一问题的关键。山东青年词作家、音乐制作人杨萌表示:“作品是用来传唱的,我们没有选择谁传唱的权利,只有把作品写好的权利。”儿歌作品因兼具情感教育、启迪心智、培养审美等多方面功能,对创作者的要求会更高:一方面,儿歌创作要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出发,创作出可以引发群体共鸣的歌曲才会得以传唱;另一方面,要顺应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现状,具有真实感。创作者需从青少年的视角入手,了解他们的喜好与想法,感知他们当下的生活乐趣,避免用“爷爷的思维”写歌。对此,杨萌说:“儿歌需要有时代感,现在写儿童歌曲的创作者缺乏采风,并不懂孩子的心。每个时代的儿童语言不一样,每个时代的儿童旋律也不一样。我们需要懂孩子、做孩子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

来源:大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