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午,北京崇文门商圈一家商场内,几名小朋友在玩耍,一旁的家长一边照看孩子,一边聊天。商场内设置的公共设施,也为孩子和家长提供了社交场所。
7月10日晚上,北京亚运村商圈一家商场内,5岁的李仁禹上完搏击课后准备穿鞋和母亲回家。
2月18日,北京奥体商圈一家商场内,家长带着孩子在玩水枪游戏机。
7月10日,北京朝阳公园附近一家商场内,一位老人在陪孩子玩沙子。近年来,这类亲子互动的项目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7月12日中午,北京崇文门商圈一家商场内,舞蹈培训班外的家长和孩子。
7月10日,北京朝阳公园附近一家商场的书店内,11岁的张芷维(中)在看书。她刚刚随家人从新西兰回国探亲。
年6月26日,北京北四环一家商场内,家长带着孩子在钓鱼。
7月9日,北京冬奥村一家商业综合体内,7岁的贾斯伯(右一)在教练的引导下第一次尝试练习攀岩。除了攀岩,他还参加了绘画、街舞、架子鼓、编程等课程。
34岁的孙璐觉得,现在的商场不再是购物的“天堂”,而是孩子上素质培训班和亲朋好友吃饭的胜地。
7月12日中午,多日高温的北京迎来了降雨,在崇文门商圈的一家商场内,孙璐坐在二楼的小板凳上,一边刷着手机短视频,一边等待着在舞蹈培训班上课的女儿。
在一旁的包里,孙璐准备了供女儿课间休息吃的瑞士卷蛋糕,切块的西瓜、芒果、哈密瓜果盒。孙璐要在这里等上3个多小时,她计划用刷剧和打游戏来度过。置身这家数万平方米的商场内,她并没有太多购物的兴趣。
在孙璐看来,现在商场售卖的商品没有太多价格优势。网购盛行之前,她几乎每周都会去逛商场,从衣服、鞋子到化妆品、护肤品,都购自商场。但近几年,她逐渐转向网购。同样款式的衣服,网上卖多元,而商场里卖到了多元。除了带孩子上舞蹈课,孙璐每年去商场的机会只有几次,其中多数还是去约见朋友。
这家共4层的商场于年开业,开店之初主打“性别百货”,目标客户为女性消费者。商场曾开设大厨食谱、星座讲座、彩绘等活动,开店首日客流高达3万人。
但现在,该商场除了一层的部分服饰、饰品专柜外,轮滑、书法、编程、武术、钢琴、篮球、乒乓球、舞蹈等儿童培训机构,已成为商铺的主力。
田薇和孙璐也有相同的感受。作为一名全职太太,她平时最常去的地方是商场。在她记忆中,商场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百货大楼迭代到以化妆品、首饰、服装箱包为主的传统商场,再到现在越来越趋向于商业综合体。
商场的转型与目标客户群的变化息息相关。当前,我国儿童基数仍在不断提高。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到14岁人口为2.53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95%,比年上升1.35%。儿童经济、家庭消费成为国内许多购物中心转型的方向,有的地方还专门打造了儿童商场,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增加孩子的停留时间。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武瑞玲曾在去年分析,过去20余年可以称之为“购物中心1.0时代”,突出商业管理、追求速度与规模;而如今“购物中心2.0时代”应该以深度运营为核心,利用数字化等科技手段,通过全面差异化策略实现商业空间价值的提升。
7月1日晚,在北京亚运村一家商场内,一家扫码玩游戏的店铺中围满了大人和孩子。37岁的罗强和6岁的儿子一起用手机选着游戏,妻子在一旁静静观看。之前,罗强并不常去商场,主要是陪妻子逛。最近一两年,他觉得自己来商场的次数明显变多了,这里成了他和孩子度过亲子时光的好地方。他们一起玩电子游戏、体验手工绘画、进行体能素质拓展,许多项目还会随着时下流行趋势而变化,大人和孩子都有新鲜感。因为处于室内,也无需担心天气的影响。
对于8岁的晴晴来说,商场是她每周都会来的地方。父母在这里为她报了舞蹈课,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已持续了4年。近期临近考级,培训班特别设置了集训,课时是之前的3倍。晴晴很喜欢来商场,因为她有很多好朋友都是在这里认识的,来商场既能上课,还能跟朋友玩儿。“自己有时候一个人在家,会感觉特别无聊。”
和晴晴一样,5岁的李仁禹每次上完搏击课,都不愿离开。搏击馆除了授课,还为年龄小的孩子准备了一系列玩具,供孩子们课后玩耍。
刚和妈妈从新西兰回国探亲的张芷维,在商场的一家书店里静静看书。出国定居了几年,她的妈妈观察到,或许是因为当地人口较少,新西兰的商场还是以购物为主,虽然也有儿童培训班,但没有像国内的商场里这么集中。
在北四环旁一家商场的顶层,大大小小的培训班都在用尽浑身解数吸引孩子和家长的注意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