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是什么?在很多人眼里,摇滚最初的印象,或者说一直的印象都是撕心裂肺的呐喊,没完没了的跳,重重的架子鼓,疯狂的电吉他,是的,这是摇滚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并不是所有摇滚都是这样,摇滚于我来讲,不是一种音乐形式,更多的是在音乐上的一种精神追求,勇敢、批判、真实、呐喊,这才是摇滚。
回想起来,我可能算是听摇滚比较早的孩子,因为恰好家里的表哥是学音乐的,上个世纪90年代的摇滚热,好像是所有学音乐的人的梦想,我自然而然的也就跟着听起摇滚乐,那时的我大概也就上小学2、3年级的样子,在所有人都听刘德华、张学友的时候,我听的东西始终跟身边的人格格不入,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每天听的是什么黑豹、唐朝、超载、郑钧、花儿、张楚、窦唯这些“黑社会”,要知道,当时的我也不明白,这些人个男人,为什么要留着一头长发、穿个皮夹克,唱个歌弄得自己跟个黑社会一样,不过不管怎么样,就是觉着他们的歌好听。
直到年周杰伦的横空出世,大街小巷的音像店,到处都是《龙卷风》、《简单爱》,你不知道这是什么歌,也不知道这是谁的歌,但是在当时的年代,这样的歌确实好听而且特别,让人们有了新鲜的音乐类型,随后的十年,到了华语流行乐坛的巅峰时刻,周杰伦、陶喆、王力宏、林俊杰、蔡依林、孙燕姿、梁静茹等一大批量的巨星诞生,这是一个幸福的十年,因为有了这么多的优秀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让我们这一批人的青春都有了幸福的记忆点。
再之后到现在,对于华语音乐的水准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哎”。无穷无尽的选秀节目,泛滥的明星梦,再也没有了对音乐的初心,想想当初的我们,每一年的特定日期都在数着盼着某某某的新专辑问世,听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人,用一年的时间细心打磨的十多首歌,那样的时光是音乐,那样的时光也是青春。跟一些90后甚至00后的孩子聊天,也想知道年轻人的青春是什么样的,是否也有什么属于他们青春的东西,得到的答案大部分是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歌手,没有什么特别记忆深刻的事情,听到这样的答案,真的是唏嘘感慨,这样一个看似繁华的年代,有些东西不知不觉的已经消失不见了。
在这流行音乐称霸的十年,你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摇滚乐队、摇滚歌星,已经悄悄的退出了人们的视线,曾经的魔岩三杰,一个杳无音讯,一个疯了,一个成仙了,现在唯一一个还活跃在大众视野,一个曾经也被称为天才少年,花儿乐队的主唱——大张伟,已经变成了娱乐大咖,好像已经没人再记得花儿曾经那些优秀的作品,甚至可能连大张伟自己都记不起曾经为音乐奋不顾身的样子。
流行音乐的崛起,标志着其他音乐类型的消亡,虽然这几年,像赵雷、李志、陈粒、郝云、宋冬野等一批非流行歌手的涌现,但依然还是没有打破流行音乐的垄断性,当然,并不是说流行音乐不够好,只是之于我们听众,应该有更多的选择,或者说,给其他类型的音乐更多的机会,不管大众还是小众,市场都要给他们一些空间,我们现在听音乐的路子太窄了,甚至不知道其他音乐类型的魅力,流行乐好听,爵士、朋克、雷鬼、布鲁斯、soul,放克等等也一样有魔力,你要让人们有机会听到这样的音乐,他们才能知道自己也会喜欢上别的类型,有些时候,不是我们不爱,是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还有别的可以爱。
最近看了《乐队的夏天》,重新唤醒了内心沉寂已久的情愫,本以为摇滚早已随着青春随风远去了,不曾想,数次红了眼眶,这里有十几岁的孩子,也有几十岁的老炮儿,看着一个月拿着块,苦苦在北京支撑的孩子,看着已经组建30年的面孔乐队还在唱着,看着唱了几年却没有登过台,不知道耳返怎么用的孩子,还有很多做了很久却不为人知的乐队,这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懂。
这个时代给他们这样真正的音乐人的机会太少,流量、流量、流量,音乐本不一样是这个样子的,真正的音乐,应该是我在台下随你疯狂的跳着,而你在台上为我玩命的唱着,我爱你的音乐,而你也珍惜每一位听众,我为你的每一首歌平静而痴颠,你为我的每一次聆听而心存善念。我们需要动人的爱情故事,静静地听,默默的流泪,我们也同样需要,在吉他、贝斯、架子鼓之中的宣泄,看着《乐队的夏天》中的乐队们,仿佛又听到了那个才华横溢的窦唯,看到了那个星光闪耀的黄家驹,那时的音乐还是一种信仰,那时的巨星还是一座灯塔,那时的青春还是青葱岁月。
不知道这样的一个节目是否能拯救这些苦苦挣扎的音乐人,也不知道这样的时代他们还能坚持多久,愿所有的音乐唱的都是初心,愿所有真正做音乐的人都有好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