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架子鼓 >> 架子鼓介绍 >> 正文 >> 正文

视角观点乐器当成玩具有何不可

来源:架子鼓 时间:2025/4/20

乐器学习对孩子审美意识发展、音乐技能进步有重要的意义,但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在引导孩子乐器学习的时候都是一条辛酸路,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是在被迫、压制中“含着眼泪”拿起了乐器。

乐器学习,很多时候都是以“会吹一首歌”作为教学目的,各种练习谱、各种手把手、各种“愤怒的呼吼”中孩子学完了内容。精疲力竭的老师和家长都忽略了一个现实:“教”只是家长、老师的手段,甚至是强制手段,“学”的方式及过程被压制的没有空间,以至于学习器乐成了机械式、固定化的流程。只有立足于对孩子的生命审视,把学生当做一个主动的、自觉的、有创造性的音乐灵魂来看,孩子才能自主的拿起乐器。

乐器在老师、家长眼中是一种技能,在孩子眼中或许就是一种玩具,他们的认识都是真实想法的体现。无论是器乐还是玩具,每个孩子都会给这件器物贴上一个属于自己的标签,都会用自己的方式去体验。既要激活乐器的“玩”味,又得兼顾直接经验和喜欢的情感。只有体验才能让兴趣成为生命的活力和张力。

生命区别于非生命最大特征就是情感,无论是乐理知识还是吹奏技巧,缺少了爱憎、喜欢的情感,谈不上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更谈不上喜欢生命化。比如学习架子鼓或者钢琴,首先都可以精选一些精致的视频给孩子欣赏,在看别人英姿飒爽、帅气的演奏时,可以不住的赞美演奏者,当孩子眼中冒出羡慕的目光时,可以用激将法,比如说“哎,要是你也能学会,我也要给你办个演奏会”,还有很多方式都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但是唯独会把路堵死的就是:压迫和逼迫。有了直接的心理作用,结合孩子的体验感受和情绪,做出对应的调整,到那个时候孩子眼中的玩具,就会变成能奏出优美音律的乐器。

教育就是生命的生长,生长就是生命的本真,音乐教育带给学生的生长最大的特征就是隐藏性和独特性。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怎么能苛求在学习中每一个孩子都一个姿势、一个音调、一样爱上同一种乐器呢?所以在乐器学习时,尊重学生的畏难情绪、呵护孩子瞬间的音乐感动、减少“学了好久怎么还不会”的苛责,这就是对学生独特性最好的理解和尊重。

每一个孩子就像一把锁,只用一把钥匙打不开所有的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点滴进步,孩子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音乐体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9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