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架子鼓 >> 架子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30岁若有什么好,那便是有能力补上童年的

来源:架子鼓 时间:2022/8/15

电子琴买了一周,琴声才从我家传出去。

从我大张旗鼓地把琴抱进家门去,整条街的耳朵竖起来,辛辛苦苦等了七天的莫扎特。

好东西需要等,弹琴我是有童子功的。

起码这首《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几岁时就记牢的谱子,至今弹了数千遍,多少年了,还是我的成名曲。

可我还没弹尽兴,栅栏另一边的老邻居们就散开了,转头开动了除草机,轰隆隆的声音盖过来。

他们真不识货,错过了接下来更精彩的《一闪一闪亮晶晶》。

到了三十岁,家里什么也不缺,就缺个响儿。

响儿不是电脑里的《演员请就位》,不是收音机里的EdSheeran,不是厨房里的高压锅咕噜咕噜地冒着气。

响儿得从自己这里来,除了是个动静,还得好听,最好有点格调,能寄托感情,还能抒发情绪。

想来想去,也就是乐器了。

早些时候,家里买过一台二手电子琴,我跟着ipad上面的软件竟然也学会了几段旋律,可是弹着弹着琴键就坏了,拿去修理时,人家劝,“这琴有年头了吧?没什么回忆就丢了吧,修起来比买个新的还贵。”

去年回国,费了牛劲背回来一个琵琶,差一点给它买张票。可惜二十年前在上面摆弄过的手指,无论如何也弹不出同样的曲调了,又因为琴弦松了一条,好好的古韵魂飞魄散,听起来惨兮兮的。在西洋世界里寻个弹传统乐器的人都难,更别提调弦的师傅了。

再后来我就站在了一家乐器店里。

穿着暗紫色灯芯绒西装的卖琴人,话也不多说一句,只是拉开琴凳坐下来,瘦高的个子,苍白的皮肤,像是从吸血鬼电影里走出的人物,一头漆黑的长发触碰着琴键,哥特式到极点。

我本想听完了就赶快走,可那一首曲子弹下来,我找到了日子里的那个响儿。

属于三十多岁的新鲜事不多,爱啊吃啊玩啊闹啊,那是属于年轻时的事。

但现在也有了年轻时没有的能力,比如买个画板,报个兴趣班,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再比如买架电子琴,说不上富养自己,只是把童年的缺憾一点点补上。

小时候被父母逼着学琵琶,每逢周末都要挨一顿结实的打,其实并非不用心,我真正的兴趣在钢琴上。

每每去堂妹家,最爱听她弹理查德,小身板一挺,修长的手指落上去,飘到左再飘到右,指缝流出的不只是音符,还有渐渐留下印记的优雅。

记得一次读到郎朗的书,上面写他小时候每天至少练6小时的琴,我心想自己也有这毅力,可是回家不敢讲,小孩子还没想到自己粗短的手不是这块料,只是想到那比琵琶课贵上数倍的学费,一架黑亮的钢琴压在心上,让我无论如何也开不了口。

男友也喜欢乐器,几年前我们住在别处,邻居总是把车乱停在我们的地盘,直到有一日他打开车库,露出一套齐全的架子鼓。男友自此原谅了他,甚至还带些崇拜,他以后就算把车停到我们客厅去也没关系。

周末晚上他侧着耳朵听邻居打鼓,不时说上几句羡慕的话,又说起十几岁的时候去同学家玩。5个孩子,加上父母,每个人都会一两种乐器,见有客人来,哪怕他只是玩弹珠的年纪,他们也为他站好位,调好音,一首一首曲子认真演奏着。

他说自己至今觉得这像个梦,但对那个傍晚又记得清楚,他从一个音乐世家走进自己家,门里也有一场戏,父亲砸盘子母亲摔碗,争吵、嘶吼、哭泣……那些声音里也有高低起伏,可那是另一种旋律。

现在的乐器太先进了,以前学乐器要会五线谱,再不济也要会简谱,现在跟着软件就能摆弄出一段差不多的旋律。

每天晚上弹上一段,一天的疲乏、沉闷散去了,两个人也回到了各自的童年里,一个对爸爸妈妈勇敢说出“我不想学琵琶,想学钢琴”的想法,一个参与到同学家的小型弹奏会上,不再做个局外人。

忍不住把几年前看过的《莫扎特传》拿出来重温,天才就是天才,手指为音乐而生,碰到琴键就有一气呵成的旋律,3岁时就有绝对音准,35岁创作出《安魂曲》,我也到了相仿的年纪,却只能记住《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在旁人听来,这房子里的琴声是磕瓜子,一声跟着一声,有韵律,却不关联,漏了哪处都不觉有缺憾。

我们自己听来,这一袋瓜子里的每个音符,都有绝对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