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流连在仙乐飘飘的巴黎
文、图/玛达姆王
本文首发于总第期《中国新闻周刊》
初来巴黎的游客,往往不知疲倦地奋战在各个景点和购物场所,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恨不得省下来,哪里注意得到遍布全城的剧院里排满的精彩音乐节目。等多来几次,该看的景点去得差不多了,东西也买够了,这才放慢脚步,留意到巴黎真正的精华。能登上巴黎各大剧院舞台的节目水准都高,很多称得上世界一流,有时难免一票难求,临时起意未必来得及,必须早做规划。
花都米贵,居大不易。不过跟昂贵的基本生活费比起来,看表演的门票可谓低廉,何况还有针对学生、长者、残疾人、失业人士以及年票订购的种种优惠。所以,寻常百姓想要享受一点儿高雅的文艺生活并不吃力,完全不用左思右想。提前几个月订票,还可能买到又好又便宜的座位。一次我和女友早早预订音乐剧《芝加哥》座位,价值30欧元的座位就位于舞台前几排边上,台上演员的肌肉线条、脸上的汗珠、空气中飞舞的唾沫星子都看得分明。
就算临时买不到大剧院的门票,或者旅行预算吃紧,教堂、博物馆、公园常有各种主题的低价甚至免费音乐会,路人可随时步入,或坐或站皆可。在巴黎,欣赏和参加音乐演出不是白领和中上层专属的阳春白雪,而是任何阶层的普通人日常的生活乐趣。想学乐器或者声乐、舞蹈,学费也便宜。
圣心堂前的二重奏。女友的伴侣在中学当勤杂工,业余时间热衷收集和学习乐器,尤其是小众乐器。他家客厅有个音乐角,墙上挂着、地上堆着来自全世界的几十件乐器,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我认得的有小提琴、长笛、二胡、马头琴和吉他(有古典、民谣和电声三种),还有我闻所未闻的中阮、乌德琴、希腊鲁特琴、奥地利齐格琴、迪吉里杜管、各种大小样式的非洲鼓、来自不同国家的口簧琴,以及一些找不到对应中文翻译的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每次聚会,吃饱喝足以后,男主人就和客人搬出乐器,自娱自乐,彼此切磋,有时一晚上也听不到一首完整的曲子。更神奇的是常来参加聚会的一位IT工程师还会蒙古呼麦。
托尼是我家附近公寓的保安,兼职水电工挣点儿外快,我经常请他来帮我做点儿修理杂活。他另一个身份是五人乐队的主唱,经常周四下班后就和同伴连夜赶火车去外省演出。
在巴黎,就算没时间坐下来观赏正式演出,你也免不了在街头与一场精彩演出邂逅。地铁站通道里有专门辟出的演出场地,总有流浪艺术家轮流驻场。走过连接西岱岛和圣路易岛的步行桥,经常碰上出色的钢琴演奏。卢浮宫北边的皇家宫殿门前,天气好时总有一支二十来人的管弦乐队演出,我每次经过都会驻足欣赏半天。一位老先生和一个年轻姑娘组成的歌剧二人组,也喜欢占据这块宝地表演歌剧,声情并茂。
在皇家宫殿前演奏的管弦乐队街头表演者未必都是以卖艺为生的流浪艺术家,有些纯属玩票。和我同在一个志愿者组织工作的一位美国女士就经常客串街头表演。她是一位资深音乐理疗师,丈夫是跨国公司高管。作为业余音乐协会会长,她经常和同伴自编自导自演音乐剧,在小剧院上演。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就背上吉他去蓬皮杜艺术中心前面的空地演唱。
在拉丁区小街上演唱的青年我还见过一种很特别的玩儿法。一次去看电影,经过卢浮宫旁边的卢浮堂,刚巧里面免费的巴赫音乐会即将开始,遂果断放弃电影,进去找个好位子坐下。演出时,看到一位中年男士拿着录音器材来回摆弄,看样子像是主办方请来录制节目的。两周后,我又去欣赏同一位钢琴家在博物馆的表演,再次遇到那位中年男士。好奇地打听,才知道这是一位业余录音师,经常带着录音器材到处听免费音乐会,征得主办方同意后录制现场。这次他还带来了自己录制的CD,送给钢琴家。中场休息时,他请我戴上耳机欣赏他录制的音乐,音效果然专业。
夜色中卢浮宫一翼的回廊里琴声悠扬本来一直以当一个幸福的观众为乐,去年夏天看完音乐剧电影《妈妈咪呀》,突然按捺不住想学唱歌。找来音乐视频跟着唱,高音上不去,不高的音唱不准。有一天我留意到楼下电线杆上有个小广告,上面说一位歌剧演员招收想学唱歌的学生,无论是起步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业余爱好者都欢迎。
我既动心又害怕。从小到大,我一开口就会被家人讽刺五音不全,唱歌跑调。被同事或朋友拉去唱卡拉OK时,一首歌都不会,不知多窘迫。多年前在国内动过一次学唱歌的念头,给朋友介绍的声乐老师打了个电话,短短几句话,对方的高冷就令我从此放弃。我很怕这次也被老师判定确实不适合学唱歌,从此和学音乐绝缘。做了两周心理建设,终于鼓足勇气拨通广告上的电话。
电话那头是好听的男声,温和亲切。老师自我介绍叫齐格飞(Siegfried,和瓦格纳著名歌剧中的男主角同名),是男高音独唱演员,在巴黎歌剧院工作多年,现辞职出来办了工作室。我担心地问他,我都快50了,从来没学过音乐,还能学唱歌吗?他肯定地说,当然能!80岁也能!而且,他还打算组织一个全部由业余人士组成的合唱团。
齐格飞曾在欧洲最好的音乐学院授课,学生清一色16岁至20岁、从小学音乐的优秀年轻人,但他却觉得教这样的学生未免单调,缺乏挑战。他的理想是让各个年龄层的普通人都能享受唱歌的乐趣。
就这样,我成了齐格飞的声乐课学生和合唱团团员。
年9月的一天,合唱团成立。我打量来的人,年龄从20岁到70岁不等,随便聊了聊,多数是法国人,还有乌克兰、伊朗、哥伦比亚、希腊等国移民。有心理医生、办公室职员、商人,还有学生。有朋友相约的,有夫妻同来的,甚至还有一对爷孙结伴而来。大家唯一的共同点是几乎都没学过唱歌。看着这个草台班子,齐格飞却心满意足,说这才是我想要的学生!他雄心勃勃地宣布,我们的目标是在年6月底举办两场音乐会,每场90分钟。大家惊讶地说,老师你也太有野心了吧!齐格飞笃定地回答,必须的!
齐格飞在排练作为长期领衔主演的独唱演员,齐格飞身材匀称,穿着讲究,举手投足都带着可爱的夸张,随时像在舞台上面对观众。无论团员唱得有多糟糕,他永远激情充沛,没有一刻灰心或一丝不耐烦。为了启发女团员演绎出歌曲要表达的娇媚或深情,如经典音乐剧《西区故事》里的《我感觉很漂亮》(IFeelPretty),或西班牙语歌曲《深情的吻》(BesameMucho),他亲自示范,灵活地扭动腰肢,妩媚动人,令现场所有女士都自愧不如。
训练几次后,团员的演唱水平开始分化,齐格飞却从不厚此薄彼。对于老是跑调的团员,他的专业耳朵当然马上就能准确定位,但他不会令这个团员感到难堪,而是会让周围几个人一起反复练习,唱准为止。
每周除了一次合唱团排练,我还有一节单独的声乐课。像我这样一个毫无音乐天分的人,要把音调和节奏唱准不知多困难。何况我法语还说不顺溜呢,齐格飞给我的入门曲就是意大利咏叹调,还有西班牙歌曲,舌头都转不过来。好的演唱还要加上情绪处理,我总是顾此失彼。但无论我多么荒腔走板,节奏错得多么荒谬,发音多么可笑,而且多次犯同一错误,齐格飞眉头都没皱过一下。短短一首《费加罗的婚礼》中的经典咏叹调,齐格飞一句句教,我要好几堂课才能学会。只要有丝毫进步,齐格飞就毫不吝啬地赞美。他说,我就像一个矿工,拿着榔头挖掘你声音中的金矿,你的嗓音很好听,应该多多展示。经过训练,我终于能唱出《求爱神给我安慰》(PorgiAmor)中的高音C,自己都不敢相信,得意忘形,接下来就原形毕露,师徒二人捧腹大笑,笑完重新来过。
我做梦都没想到,对于我这样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唱歌——而且是歌剧和音乐剧,会成为我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刻。生气、焦虑或者心绪不宁时,就放下一切事情,练一会儿歌。一开口,所有的不愉快都烟消云散,思维也澄清了。
合唱团有个来自伊朗的17岁少女莫娜,每次都由妈妈陪着一起来。母女俩刚到巴黎不久,还不会法语。莫娜悄悄告诉我,妈妈来法国是为了申请政治庇护,因为她在伊朗从事女权运动,违了法。在伊朗,女性唱歌跳舞有诸多限制,莫娜从没有学习音乐的机会,所以唱起歌来跑调比我还严重,站我旁边总把我带偏。母女俩身份未定,莫娜平时要上学,而且在合唱团几乎听不懂老师和团员说话,但她还是很起劲地来唱歌,大概因为这个机会对她非常宝贵吧。
前段时间,我回中国休假,回法国后再也没见过莫娜。我向大家打听,但没人知道她的下落。我暗暗希望,她只是没时间,或者不再想学唱歌了。
合唱团第一次活动那天,正好赶上齐格飞39岁生日。排练结束后,他请大家到对面小酒馆喝一杯。大家举起酒杯,现学现卖,用刚学到的美声唱法合唱《生日快乐》。一曲唱毕,酒馆里举座动容,掌声四起。那一刻,我第一次感到自己真正融入了法国社会。
几个月排练下来,眼看合唱团开始唱得像模像样。接下来乌克兰舞蹈老师要给我们编舞,再加上钢琴和架子鼓伴奏,我终于相信,6月底我们这个草台班子真能在台上载歌载舞了。
在连接西岱岛和圣路易岛的步行街上演奏6月21日是世界音乐日(WorldMusicDay),这个由法国文化交流部年创办的节日已经变成一个国际性节日。这是街头音乐的盛会,届时巴黎的大街小巷和酒吧将被各个专业和业余音乐团体占领,仙乐飘飘处处闻。我们合唱团也计划在共和国广场旁边的酒吧演出热身。如果那时你刚好在巴黎,欢迎来和我们一起喝一杯,再来点音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