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去找朋友聊天,看见朋友的两个小外甥女,正在读《三字经》。
两个娃娃,一个四岁多,一个才两岁多,一句一句边指边读。她俩读得又通畅又正确。
我非常惊异的问道:“两个孩子小小年纪,怎么认这么多字啊?”朋友说:“她们只会读不会认,其实一个字也不认识。”
据说孩子的爸妈唯恐两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每晚下班后轮流教孩子诵读《三字经》,久而久之,小的跟着大的都会读了。
说到这里不仅让我想起了前几年朋友的儿子已经上六年级了。数学语文学的都不怎么样,朋友要求我课余时间给孩子辅导辅导,我答应试一试。结果几天之后我发现孩子的热情并不怎么高。
一天做完功课,我便和孩子聊起了天。我问他愿意来我这里辅导功课吗?孩子毫不犹豫的说不愿意。那为什么还要来呢?他说是因为爸爸妈妈坚持让他来,说他的功课跟不上趟,就会输在起跑线上。还说我的教学经验丰富,对他的学习肯定有帮助。
又是怕输在起跑线上,我不仅要问:孩子们的起跑线到底在哪里呢?是初中、小学、幼儿园,抑或是十月怀胎?
如果把孩子的起跑线定在十月怀胎,各位家长朋友想一想,这是不是太荒谬太可怕了呢?
爱迪生的故事,咱们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他八岁才上学。在学校里。他学不进老师教的那一大堆知识。可就是这样一个孩子最后竟然成了有多项发明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三岁时还不会说话,十岁时才进入一家小学读书,人家都叫他“笨小孩”。老师认为他是个累赘,父母也认为他是一个低能儿。仅有的数学才能也常被人否定。就是这样一个低能儿后来一跃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提出了闻名世界的相对论。
牛顿小时候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时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第。但他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些名人按说都应该是输在起跑线上的人。可是他们最终取得的成就又有几人能及?
由此可见“别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悖论,一个彻彻底底的伪命题,经不起任何推敲和质疑。
著名传媒人杨澜在养育孩子上有一个观点:“孩子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长大。”他的观点就是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否定。
易中天易教授也曾经批判“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一句恶毒的话”。
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还要给自己的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呢?
想想也不难知到,孟母三迁成功的故事,已经植根于所有中国母亲的灵魂深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为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最普遍不过的心愿。看看我们周围那些应运而生的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已经成为再普遍不过的现象了。
所以,现实中“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着深厚的社会土壤,它就像魔咒一样,笼罩在社会、家庭、和家长们的心头。
因为我们的家长太注重短期效应,太爱攀比,太在乎输赢,大家陷入一个想成功怕失败,越想成功越失败不起的怪圈圈。
家长们将自己的社会经验急功近利的嫁接在孩子身上,不断地给孩子的学习加吗,送孩子上各类的培训班、补习班。成绩的好坏,成了衡量他们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我们的孩子被压的疲惫不堪、气喘吁吁。
邻居家的孩子今年读六年级,他从一年级起就被父母送到市里一家私立学校读书,平时两周回家一次。孩子的学习成绩蛮不错的,但每次回来照样要去补习班。
暑假的时候我遇到这个孩子,(当时记得已是八月下旬了)问他补习班上完了吗?他摇摇头。他说妈妈给他报了四个班,有文化补习班,有舞蹈班、美术班,还有一个是音乐班,专门学习架子鼓。
我问为什么学习架子鼓呢?孩子说,升学考试的时候不是要求多才多艺吗?
呜呼!悲哉!哀哉!看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除了家长的原因,还有来自升学方面的要求和压力。难怪有些孩子怕过暑假,因为对他们来说,暑假暑假只有“暑”没有“假”。
孩子们在本该天真烂漫的时候,接受了太多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知识和人情世故,但同时也丢掉了最基本的童真和天马行空的幻想。不得不说,这一切过早地给孩子的思维套上了禁锢的枷锁,这对孩子是一种最残酷的摧残。
很喜欢别人说的一句话:人生没有起跑线,但是可以弯道超车。
像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这些当年的“笨小孩”,并没有什么起跑线,然而在后天他们凭借自己的兴趣和努力,在弯道上“猛踩油门”最终成为“超车一族”,令世人敬仰。
是的,科学家是人才,公务员是人才,司机售票员甚至厨师也是人才,社会的发展就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社会才能有序、良性运转。
现在,考究“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出处已经没有意义,关键是如何让“消失的童年”重新“焕发光彩”。
尽管“冰冻三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让培训热、择校热减轻热度,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挽回孩子们绚丽多彩的童年还为时不晚。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