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卫视《闪光的乐队》之前官宣阵容的时候,就给所有人心里埋下了一个疑团——全是歌手,怎么搞乐队?
近日,节目第一期播出后,这个疑团依然没有答案;从第二期的组队情况来看,还是跟乐队没什么关系。看来,这节目就是这样了,一堆闪光的主唱+现场伴奏乐队=闪光的乐队。
看来是我们对“乐队”的概念理解过于狭窄了,我特意又去做了一下功课,看看到底什么是乐队?
乐队,英文band,指一群器乐演奏者组成的团体。
也就是说,乐队的定义确实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必要条件只有两个:
一个是“乐”,即必须要有乐器,而主唱反而并非必不可少;
一个是“队”,即人数是一群而不是一个。
当然,乐队对于乐器和人数也没有严格要求,只要乐器数大于零,人数大于1,就可以叫乐队。
所以,理论上“一把琴+两个人”也可以叫作乐队。我们之前也见识过“达明”“羽泉”“动力火车”“爱乐团”“好妹妹乐队”等非常规形式的乐队,但大众习惯将其称之为演唱组合。对那些超过3件乐器以上的,才习惯称之为乐队。
在《闪光的乐队》第一期竞演结束的时候,华少宣布,第一次真正的“乐队”组队开始了。可是令人惊讶的是,节目要求26位嘉宾组成了12支乐队,其中包括10支二人乐队,以及2只三人乐队(算上张亚东参与的那支是3只)。
为什么要以2人乐队为主,难道2人乐队是主流形式吗?难道这个乐队节目,就致力于为大众科普非常规的乐队形式?难道26位嘉宾中随便抽2人都能玩转乐队?
这不叫“闪光的乐队”,这叫“乘风破浪的组合”好吧。
如果说第一期的分组表演只是初次碰撞,按他们的风格而形成的临时搭档,没有往乐队的形式弄,我们能理解;但现在进入第二期,明明说要组乐队了,怎么却感觉离乐队越来越远了呢?
不过想想也只能这么弄,这个嘉宾阵容也没法往乐队方向弄啊。如果真的要组乐队,这26位嘉宾中大概也只能勉强组出一支乐队,阵容如下:
鼓手:胡宇桐
主音吉他手:萧敬腾
贝斯手:张震岳
木吉他:品冠
键盘手:唐汉霄(或李润祺)
想要偏国风一点考虑加一把琵琶(周洁琼),想要偏爵士一点考虑加一把萨克斯(杨坤),而最不缺的就是主唱了,在座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行。
既然是严重缺乏乐手的乐队节目,那他们在舞台将如何呈现呢?
通过第一期节目,我们看出来了,其实就跟普通的歌唱节目一样,节目本身配备了一个强大的幕后音乐班底,包括乐队,包括编曲和制作等,通通都有人搞掂。其中多数来自一个叫“维伴音乐”的团队,我们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如:音乐总监——刘卓、编曲——郎梓朔、制作人——尹之扬、鼓手——胡瑀轩、贝斯——娄弘荻等等。
原来,真正的乐队是他们!只是,他们不闪光!
我曾经听专业人士说过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他说区别是乐队还是组合,其实不在于外在形式,而在于音乐;乐队靠自己主导音乐,组合靠团队包装。
那么,《闪光的乐队》不仅没有常规的乐队形式,也没有乐队灵魂。如果这算乐队节目的话,可能是他们上过最轻松的一档节目了,不用自己编曲制作,更不用创作,对弹奏乐器都不作要求,做做样子也行,完全不弹也行,只要唱歌就OK。这跟走一场商演有什么分别?
所以整期节目,真正让观众感觉到了乐器存在的,几乎就只有胡宇桐的架子鼓、萧敬腾的电吉他等极少数几个瞬间,而完全自主的乐队呈现,应该说一个舞台也没有。
看到他们的表演,我好像梦回前两个月的“披荆斩棘的哥哥”,几个人一人唱一段,再合起来唱一段,把气氛搞起来,再由其他嘉宾投票,票数最高的几位自动成为下阶段队长……
不过抛开乐队的概念,第一期的表演整体还算可以的,多数舞台很燃。但是,主要还是靠情怀撑起来的。如周晓鸥的《爱不爱我》,信的《海阔天空》,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梁龙的《仙儿》,萧敬腾的《王妃》……
还有胡宇桐和李润祺这一组也不错。能看到这几个场景,这一期节目就值了,确实有乐队的气氛。而除了这些以外的舞台,却极易让人产生各种错觉:
看到王琳凯符龙飞这一组,你会以为看的是说唱节目;看到周洁琼阿朵李玉刚这一组,你会以为看的是国风节目;看到品冠焦迈奇和王靖雯这些,你以为看的是民谣唱作人节目;看到张碧晨杨丞琳这一组,你更以为看的是乘风破浪的姐姐……
但情怀只能一次管用,下一期就要靠实力组队厮杀了。新组成的这12支“乐队”,多数是破次元壁的合作,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能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比如杨坤杨丞琳,张震岳周洁琼,梁龙吴莫愁,苏见信尚雯婕,周晓鸥张碧晨,萧敬腾王琳凯……很多在组队时就已经陷入尴尬了,或者是被迫凑到一块的。
不过这样也是另外一种看点,正如张震岳说的,节目看的就是尴尬嘛。
我不怀疑节目能按照节目赛制顺利地进行下去,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毕竟是全明星阵容。我不解的是,《乐队的夏天》都停播了,其他几档乐队类节目也没有一档真正成功的,现在乐队还有这么大热度吗?节目组何必强行以乐队名义做这样一档四不像的节目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