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中国上映了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真的震撼到我了,作为一个皇后乐队的传记电影,真的挺成功的,是第一个让我看完回去搜视频依然有感觉的电影。
以前我对皇后乐队不熟悉,这部电影也是朋友叫我去看的,可是它真的太吸引我了。我相信很多朋友和我一样,不熟悉皇后乐队。
但“WE~WILL~WE~WILL~ROCK!YOU!”你一定熟悉。
每当看到这句英文,在脑子里不是想念出来,而是想唱出来,还会想跟着这歌的节拍“跺脚——跺脚——拍手——”。
这首歌是世界最著名十大摇滚乐队之一“皇后乐队”的《wewillrockyou》,可以说,这首歌在全世界摇滚乐迷心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
连同《wewillrockyou》唱响世界的,还有《Wearethechampions》(我们是冠军),这两首歌,因为在比赛场合十分应景,甚至在政治场合都非常适合,以至于传唱度极高。
而皇后乐队经典的歌曲不止这两首,乐队在英国的地位,可以直接和披头士比肩。
一、一个想改变世界的男孩遇到一群满怀失落的即将解散的乐队,也是梦想刚开始触动的时候。
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英国绅士,吉他手Brian是天体物理学家,鼓手Roger做过牙医,贝斯John是工程师。可他们却都热爱音乐。
在当时的摇滚圈,大家都在玩套路。歌剧?提都不敢提。但弗莱迪天生不爱活在套子里。
凭借惊人的好声音进入乐队后,彻底开启了特立独行的放飞模式。
第一次刚上台演唱,被台下的观众看不起,在小酒吧的首演,就拽断了麦架。
被大公司签约后,在国家电视台BBC的录制现场。
各种撩人小动作,导演瞬间崩溃。
弗莱迪的不稳定,却带给乐队神奇的化学反应。
录音室变成游乐场,随手拿起道具就想一个新点子……
比如左右声道来回切换,用勺子做出打击乐,硬币放在架子鼓上,摇晃录音机录制。
最后加上违反所有市场规则的歌剧元素,并且直接把一张摇滚专辑,命名为《歌剧院之夜》。
不断试,不断磨。不断否定自己,也不断与传奇接近。
片中还原了当时这首主打歌《波米》其中一句歌词的录制过程——
三个字:“伽利略”,重复无数遍。
录到录音带的磁粉都被磨至透明。终于磨出一首旷世杰作?
没有,老板首先泼冷水。
《波西米亚狂想曲》时长6分钟。而在当时,任何广播和电视台,都不会播放一首超过3分钟的歌。
结果——就是老板翻脸,专辑暂停。
最后他找到一家小电台,偷偷放了这首歌。
后面的故事,你能猜到——电台热线被打爆,单曲蹿红。
二、感情上的牙叔是一个双性恋。这也表明他和他挚爱的女友走不到一起。他是舞台上的“神”,私下生活中却内敛而敏感。
电影细致地挖掘出了他性格上的反差。从小因龅牙被同龄人嘲笑,给他带来深深的困扰。
但人前,他又会傲娇地回击:因为多长了四颗门牙我口内的空间更大,音域更广。用自恋包裹住自卑,用狂妄掩饰孤独。
爱情上的亦步亦趋,最明显。
影片中一幕,依然感人至深。
狂欢后的深夜,他望着住在对面楼的女友玛丽。打着电话,用窗边的台灯作信号——
一开,一关来表达爱意。即使后来的夜晚,她根本没在。他也独自呆望着窗边,重复着这个动作。
友情上的佛莱迪患得患失,总觉得自己很孤独,乐队的人只是伙伴。
“我们不是一家人,你们有家庭有老婆孩子。我呢,我什么都没有。”
在雨中和女朋友的谈话,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重新召集团员,低声下气道歉,没有半点保留。种种困扰,让弗莱迪走了不少弯路。家庭问题使得他一直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
后来他得了艾滋,但他找寻到了真我,他和乐队的人说起“我并不需要什么同情安慰,我们应该把音乐做得更好”
电影最后15分钟左右的时间基本上是对经典再现。
主唱Freddie在经历了团队解散,身患艾滋,酗酒失声,友人背叛之后,重回舞台后的第一场演出,为挣扎在饥荒中的非洲灾民募捐的大型“拯救生命”演唱会LIVEAID。
即使不是Queen乐队的粉丝,在看完了这个现场之后,也能深刻感受到这个伟大乐队的魅力,同时也会感到一种痛苦,这样惊艳于世的现场,我们再也没有机会看到了。真的好有感觉,恨不得自己也在现场一起手舞足蹈。
人浪,欢呼,数万人以及电视机前数亿人的齐声高唱,这一瞬间,所有人都会明白,音乐的意义。
当最后wearethechampions的音乐响起时,泪水忍不住涌出眼眶。
这一切,电影事无巨细地还原出来。
大到舞台和道具,小到动作和神态,堪称一比一复制画面。钢琴盖上的可乐杯,连位置都一样。
走位奔放挑逗,毫不掩饰,有种原始而野性的美感。
我电影看完后去搜了那段经典视频,一个时时刻刻在随性而为,一个却是在模仿,演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难一点。
风骚的走位,精简的装备,自信的表情,饱满的步伐,有99%的相似度。不愧为看了多遍视频的人,金球影帝奖实至名归。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