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每天都有热点,近日闹得沸沸扬扬的“一条鲫鱼,把50名高中生送进北大清华”,虽断章取义,
话题引爆的热度给了一部分人发泄的机会,也让更多人了解了竞赛,明白了成功并非偶然,热度褪去,日子还得接着过
网上文章、报道五花八门,多数靠标题吸引点击,内容或断章取义,或偏离事实,评论里不乏吐槽发泄:
“解剖了的鲫鱼不要扔,裹上鸡蛋液,撒上面包糠,炸至金黄,隔壁的小孩和老人都馋哭了!”
“不只是解剖,我还会烧烤,为毛不录取我?”
“同样是一条鲤鱼,人家的出名了,你的下锅了!”
“这下家长都要让孩子们做家务了……”
“当年我也是解刨鲫鱼的竞赛,解刨一半发现这鱼还挺肥的,于是忍不住就煮了火锅,然后现在我是一名服务员”;
也有评论为参加竞赛的学生鸣不平:
“两百多位选手都是花了一年多两年多的努力,读了几十本书,刷了不知道多少道题目,做了好多实验才得以有资格参加国赛,你怎么不说前一天涉及几十本书的理论考试。
就算不说理论考试,那么第二天的实验考试也是大家从早上八点进实验室下午五点半才出来的,你觉得仅仅解剖鲫鱼?”
有网友评论说,“解剖鲫鱼是全国生物竞赛决赛的实验内容,而且在解剖鲫鱼之前要经过重重考试选拔,
高中学生要在两年里把大学本科甚至研究生二十多本书全部学完,刷题量成千上万,绝不仅仅是解剖一条鲫鱼那么简单,况且解剖和杀鱼也是两码事。”
无论如何,北大清华可不是吃闲饭的,怎么能说进就进?真相到底如何?
成都商报的记者联系了来自绵阳中学的两位参赛学生,付同学和裴同学,分别以31名和32名的成绩进入国家集训队,
付同学告诉记者,赛事总共分为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其中理论考试共计道选择题,
坦言“相比平时我们做的题,难度增加了,尤其是理论分析题的难度提升了很多。”
而且今年尤其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分子学部分的题量增加了,而考察记忆力的题明显减少,例如动植物形态解剖和生理等题,
裴同学也证实了竞赛的难度:
理论考试题内容几乎都来自国内权威生物学期刊杂志发表的学者论文,试卷有26页之多,“要读懂这些论文,并选出正确答案,是需要一定生物学背景知识的。”
然后我们也知道了,要在这样的比赛中进入前50名,保送北大清华,入远国家集训队,平时所学教程至少要覆盖到生物学大学本科阶段,而解剖一条鲫鱼,所占分值不到十分之一……
知道真相的便不会再继续羡慕嫉妒恨了,剩下的就是反思,自己为什么总是不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自己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没有出生在对的家庭?没有天分?没有伯乐?
你并不是没有天分,你并不是不优秀,而是急于求成
我记得有一位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儿,不到三岁,却是弹钢琴的神童,
《了不起的孩子》自播出以来,数名天赋异禀的孩子为人知晓,像三岁活地图陈瑞轩,将双截棍耍到出神入化的兄弟组合杨轩和谢森旭,热爱架子鼓的未来艺术家陈浩然,
茶艺小仙子丁卓宁,4岁便通晓各种车,仅凭碎片就能识车的小司机兜子,8岁小李白出口成诗,弹古筝的天才少女汪韵乐……
小小年纪,技艺非凡,他们确实有天赋,父母也很优秀,善于发现并支持孩子的兴趣,最关键的是什么呢?
是他们的耐心和坚持,日复一日的积累修炼,而非失败者眼中的三分钟热度,
他们很简单,喜欢、热爱就去做,快乐地学习,学习中有快乐有进步,而经常学习尝试却一无所获的人,往往过于功利,太急于求成
学一次琴,就想要学会一首曲子;听两天听力,就想能听懂外国人说话;练几天口语,就想要把“哑巴英语”变成“英语流利说”……
久久看不到结果的,太容易放弃了,很少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很少有做感兴趣的事情那种幸福感,
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准备,何求笑傲江湖?
文/迷茫懒惰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