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作为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荆楚文化。每个人都知道一首关于湖北的诗:杜牧叹《赤壁》,张耒咏孝感,李白游随州,杜甫赞恩施......
除了文艺气息,楚地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文物遗产,诉说着数千年的历史变迁。
说起出土于湖北的文物,一座曾侯乙墓便可独占翘楚。此墓共出土了礼器、乐器、漆木用具、金玉器、兵器、车马器和竹简余件,唯有曾侯乙编钟、青铜尊盘和青铜冰鉴最有名气。
您可知道,湖北省博物馆还有许多文物也很有故事哦!
一、云梦睡虎地秦简
孟浩然曾写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诗句,“云梦睡虎地”本是湖北省一个名不经传的小县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它始终默默无闻。然而,就在年的冬天,这里平地惊雷,立刻引起了世人的瞩目。
那是11月的傍晚,寒风格外刺骨。当时,有个叫张泽栋的青年人,突然看到黄土地上涌出了青黑色的湿泥,他的同伴不以为然,只想拖着他快点回家。可是张泽栋预感到了异样,他平时干完农活总喜欢看一些考古书籍,所以也算有点见识。正是凭借着这份兴趣,张泽栋得到了一份喜爱的工作——发掘汉墓。
依据工作经验,张泽栋立刻断定这些青泥不简单,很可能就是保护墓室的青泥膏。随后,他兴奋地将这件事报给了文物局,结果正如他所料,这里埋葬着一座古墓,而且在经年的岁月中从未被人挖掘。
在清理这座古墓时,有位考古队员的鞋底竟然粘上了一个竹片,他刚想随手撕下丢掉,却听得一声大喊:“住手!”
喊声来自名为陈恒树的考古队员,直觉告诉他,这枚竹片不简单。当他小心翼翼摘下,仔仔细细清理过,便惊讶地发现,上面有着古文。
陈恒树忍不住激动地大喊:“大家小心,可能还会有更多的竹片!”
陈恒树的判断没错,随后考古队员就在墓中发现了八堆完好无损的竹片,经过整理共有枚,它们正是极其可贵的竹简。
这些竹简来自战国晚期至秦始皇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年!
对考古知识略有了解的朋友们都知道,在文物界最难被保存下来的当属竹简。曾有考古学家说过:“竹简的保存一般是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
也就是说,如果在干燥的地理环境下,竹简甚至可以保存数万年。可是像江淮一代的地区,因为水分充足,竹简被保存下来的可能性就极小。因此,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也让考古界为之雀跃。后来,云梦睡虎地秦简更是被列为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经过专家的整理和判定,从这些秦简中整理出了大约四万字的内容,记录了秦代各个领域的内容。包括当时人们的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甚至有医学著作、行政文书等等,涵盖了政治、经济、医学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伴随秦简共同出土的还有一件重量级的文物——“第一长文觚”,是纸张发明之前中国人的书写载体之一,上面共有多字,讲述一段秦国的历史。
总之,云梦睡虎地秦简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让我们在古文字中见证了秦代的古人生活,佐证了华夏千百年的灿烂文明。
二、战国晚期漆木虎座鸟架鼓
年,由于湖北枣阳市当地湖泊水位下降,一座古墓就这样暴露在了河滩之上。当地的文物专家对其进行了清理后发现,原来这座古墓来自战国时期。后来,墓中出土了许多青铜器和漆木质文物,当然无法与曾侯乙墓相媲美,但是有一件文物依然惊艳了世人。
当时,由于许多漆木器受到了严重腐蚀,以至于众人甚至都不抱期望了,却在清理时发现了一尊展翅的“架子鼓”。
数千年深埋于地下,这件文物变得污浊不堪。专家们在清洗时更是格外小心,既要防止它霉变,还要去除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在经过蒸馏水浸泡后,还要对其进行脱水处理,而后再对其进行极其谨慎地打磨,最终才一点点拼接、上色成它如今的模样。
这件精美的文物就是湖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漆木虎座鸟架鼓。
您可知道,这看似简单的“复原”过程,却让专家们耗时五载,才得以让它焕发青春。
这是两只凤凰脚踏卧虎,担起了一支木鼓,它的用意何在呢?
在古代,楚人尚凤,巴人尚虎,两个部落便分别以凤和虎作为独有的图腾。而这件文物是虎座鸟架,可以看成是凤踏卧虎,也代表着楚人对巴人的态度。
众所周知,凤鸟是吉祥的象征。在古人的心里,凤鸟更是神性代表,它是可以沟通天地的灵物,还可以祝寿祈祷、求福免灾。
这座墓葬出土了近千件文物,就已经证明了墓主身份的不一般。由此可以断定,“虎座鸟架鼓”应该是随葬的礼器。我们甚至可以大胆揣测,这是一支灵鼓,楚人在大型活动时,一边舞动,一边击鼓,表达着美好的祝祷。
值得一提的是,“虎座鸟架鼓”在着色时也让专家费劲心思,最终选择了赤色和黑色做底色,既是一种高贵的象征,同样也代表着楚人崇拜强者和不屈的精神,充分展示了地方的文化特色。
三、石家河玉人像
近几年最受追捧的文物,一定有三星堆青铜像的一席之地。说起那些方方正正的巴蜀人,就不得不提到荆楚的石家河玉人像,他们的面部造型极其相似。无论从脸型还是眼睛构造,几乎如出一辙。
年冬天,京山和天门两县准备修建龙过江水库干渠。为此,考古工作者开始沿着渠道进行勘察,竟然真的在屈家岭和石家河发现了诸多古遗址,自此揭下了石家河文化的神秘面纱。
在之后出土的诸多文物中,有十多件玉人头像让人印象最为深刻,有几个甚至还带着神秘的微笑。经过专家判定,石家河玉人像是图腾崇拜和玉崇拜相结合的产物,这些精美的玉人头像是古代人民专门在祭祀时使用的,是借以替代“尸”的祭祀神灵。
在此之前,祖先们习惯用活人做“尸”,以此祭祀上苍、神灵等。到了石家河时期,便采用“玉人”或“玉人头”像作为祭祀中的“尸”,由此产生了极其特别的“尸图腾”。
在古代先民心里,祖先的模样或许不是自然人的形态,在对抗强大的自然界时,便想象出了祖先的形象,并以尊崇的玉器雕刻,变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崇拜。
所以,当很多人猜测三星堆的青铜像来自外星时,便遭到了专家们的否定。如同石家河玉人像一样,这是祖先想象出的先祖形象,是可以勇敢对抗大自然的“神”,因此形象与人相似却又大不同,有夸张的艺术特色。
从时间上看,石家河遗址距今年,而三星堆青铜大立人距今年左右。最重要的是,它们同为长江流域的文化,而石家河文化产生在前,会不会真的对三星堆文化有影响呢?这个答案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总之,石家河出土的玉器震惊了世界,这些玉器的品质远远超过良渚文化和红山文化,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工艺的最高水平。最重要的是,石家河文化对研究华夏族起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溯源炎黄子孙的根又提供了佐证。
如今数千年过去了,创建石家河文明的先民们,为后世留下了谜团,也将前文化的光辉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丰碑上。
在湖北博物馆,你能看到改变世界音乐史的曾侯乙编钟,能看到“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还能看到中国青铜工艺的巅峰之作——曾侯乙尊盘,已知发现的最早的铜鼓——崇阳铜鼓,补写华夏儿女发展史的郧县人头骨化石等等。
想要了解荆楚大地,你总要去湖北博物馆走一遭,那些无声的文物似乎在以独特的方式,在向世人诉说着荆风楚俗,那是在岁月的朝暮中沉淀的璀璨文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