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架子鼓 >> 架子鼓发展 >> 正文 >> 正文

琴童妈妈的亲身经历如何陪孩子练琴,怎样才

来源:架子鼓 时间:2024/12/8
中科医院承办青少年白癜风防治援助项目 https://m.39.net/disease/a_5496912.html

家长训练营里,有琴童的妈妈希望我分享一下,自己孩子学琴的经历:如何开始学琴?要不要陪孩子练琴?遇到困难是如何坚持下来的?

我两个儿子都是琴童,在陪孩子学琴的过程中,踩坑无数、吵架无数、不知道流了多少眼泪,有孩子们的,也有我自己的。如今总结一下,希望能给琴童爸妈们一些帮助和启发。

大儿子再也不碰钢琴

开始想让大儿子练琴,是因为总觉得孩子需要有个音乐方面的技能,跟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有个能拿得出手的业余爱好。现在想想,那时大概多多少少,也是希望弥补自己没有正经学过乐器的缺憾。

当时孩子还在上幼儿园,对老师的要求很难理解到位,作为家长,我肯定要跟着一起学、陪着一起练。一开始,一切都很美好,孩子每天也就练个十来分钟,我则幻想着他手指飞动、音乐流淌的样子。

这样的好日子大概也就持续的半年多,很快难度上来了,要考级了,要求越来越高,练琴成了我和孩子的噩梦。

我发现,如果自己不盯着、不要求,孩子练琴就非常敷衍,进步很慢,回课常常出问题。所以,我每天下班回家,陪着孩子练琴,严格要求、指出他的每个错误,要求他把错误的小节反复练上5遍、10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练琴,我都会发脾气,孩子都会哭。

在我的严格要求下,孩子的琴艺进步不少,考级、区级、市级、全国比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时候,我们的练琴的目标,成了一次次的考级和比赛,我似乎完全忘记了,当年究竟是为了什么,让孩子学习音乐的。

与此同时,孩子似乎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只要坐在钢琴前面,就愁眉苦脸、痛苦不堪。现在我知道,这样的状态叫作“习得性无助”。

在这样的气氛中,我盯着孩子练琴,每天七窍生烟、气得心脏疼,半夜躲在被子里掉眼泪……

这时候,孩子已经到了三年级下,学习成绩突然亮起红灯,语数英成绩都大幅下滑,更糟糕的是,孩子几乎不跟我说话,每天回到家就愁眉苦脸往自己房间里一躲,每天作业常常写到半夜12点,一个星期好像都没见他笑过……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心理学,能力却还完全不足以帮助他调整过来,所以虽然非常不舍,还是由着大儿子在三四年级的时候,放弃了学钢琴。

从那时起,一直到初二,三四年的时间里,孩子再没摸过钢琴、没坐在琴凳上。即使小儿子觉得有趣,瞎弹几下,疫情时在家无事,拿着《小汤1》自学,大儿子也始终远离、不参与……

直到最近,大儿子突然自己找了个乐谱,开始自己练习,大概只有过来人才能明白,当看到孩子又坐在钢琴前,我有多开心。

我兴奋地站到他身边,但孩子立马让我离开:你要是站在这儿,我就不练了——我知道,那是还没有完全消退的“习得性无助”,是当年的情绪记忆,让他感到不舒服……

我立即笑着离开,心里既开心又难过:开心的是,孩子终于又敢摸琴了;难过的是,我那时给他造成的伤害,即使这么多年了,他依旧感到痛苦。

后来,孩子告诉我,他练琴是因为跟同学约好了,要合作一首曲子。

周末三个半大小孩跑去旁边的琴行借了个房间,一个打架子鼓、一个拉小提琴,我儿子弹钢琴,一起合作一首曲子,还自己拍了视频。

看到他的视频,不成熟、不完美、相当一般的合作,我却感动得几乎落泪,因为到此刻,我才突然意识到:这才是我当年带他练琴、学习音乐的目的——不是为了考级、比赛,也不是为了锻炼他的协调性、记忆力、学习力,而是为了给他的生活增添色彩,增添快乐……

小儿子这样坚持

大概是因为从小看到哥哥练琴的样子,小儿子在疫情期间,百无聊赖开始拿着《小汤1》自学。后来上学后,又报名了学校的“大提琴社团”,正式开始琴童生涯。

因为从小的教育方式不同,小儿子拥有积极、活跃的思维,他更有主意,也更勇敢。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建立了非常通畅、友善、相互信任的沟通方式。

一开始,我们在学校上课的同时,自己也私下找了个很温和的老师。相比我找的老师,学校外聘的老师更严格、也更凶,常常会指出儿子练琴时的不规范。

完全处于好奇,我问孩子:你喜欢妈妈找的老师,还是学校的老师?

没想到,孩子说:“我喜欢学校的老师,因为他能把我所有的问题都指出来!”

于是,我不得不帮他换了老师,这位老师手底下有不少“得奖”的优秀学员,我开始幻想孩子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幕,并心甘情愿的付出几乎高一倍的价格,让孩子继续学习。

于是,我的心态又一次失衡了——即然花了这么多钱,找了这么好的老师,当然要学得更认真才行!我开始严格要求孩子,陪着孩子练琴,指出他练习中的问题。

于是,当年陪大儿子练琴时的一幕幕开始重演,但小儿子因为长期以来的宽松教育,拥有更强大的心理能量,所以他不像哥哥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哭泣,他直接跟我哇哇大叫、满地打滚……

那一阵,孩子的进步很快,每次练琴都得到老师表扬,但是我却发现孩子在家里一提到练琴就唉声叹气,上课时也开始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听不懂老师说话、回答问题不敢说等等问题。

幸好,我们的沟通渠道还是畅通的,在跟孩子沟通之后,他说:“因为我满脑子都是,老师会不会生气,你会不会生气……”

于是我意识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习得性无助,早晚在小儿子身上重演……又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我做出了三个心理调整:

1、找回初心:孩子学习音乐是他自己喜欢的,我并没有希望他成为音乐家,学琴的目的不是得奖,而是让音乐走入孩子的生活;

2、划定边界:重新定位自己,明确“学琴”是孩子的事儿,我负责后勤保障,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尽可能提供帮助。我不再是孩子学琴的监督者、陪练者。

3、降低要求:没有我“盯着”,孩子练琴的进度一定会受到影响,但跟“能够一直学下去”、“学会自己练琴”相比,练琴的进度、以后考出多少集、能拿什么奖,就没那么重要了。

这些调整过后,我们每次回课后,都会跟孩子讨论上个星期练琴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现在我们的学琴模式是,新曲子他先唱一遍给我听,我在节奏上帮他把把关,接着整个一周,都是他自己练,如果他觉得一遍就够,那么就练一遍,如果他觉得需要反复来,那么就反复来。

中间有过一两次回课不成功,孩子也许没有我盯着的时候进步快,但是我们不吵架了,孩子练琴也变得快乐了。最关键的是,他开始学着自己为自己负责,学着了解什么是“合格”、标准是什么。

当孩子学着为自己负责,练琴就不再那么痛苦,坚持也就不成问题了。

我是枫糖妈妈,多平台育儿领域优质原创作者,多平台签约作者。专注于孩子养育中的心理成长、大脑训练,帮助您不打不骂、不生气,提升孩子的责任感、自制力和学习成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