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架子鼓 >> 架子鼓介绍 >> 正文 >> 正文

贵州海嘎,11位老师与95名孩子的云上

来源:架子鼓 时间:2022/11/3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不复发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贵州屋脊——韭菜坪,海拔.6米。

初秋,铺天盖地的花儿绽放在翠绿的草地上,“云上花海”生机勃勃。

在这个贵州与蓝天最接近的地方,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坐落其间。

这是一所普通的乡村学校,今年才第一次拥有六个年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小”。

这是一所充满情怀的学校,11位年轻老师用青春坚守,签订“云上之约”——立足大山,放眼未来,为每一位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这份坚守,是11位年轻老师的承诺。

这份约定,是95名大山孩子的希望。

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校门

承诺,播种心上

推开两道涂着红油漆的铁栅门,一栋白色的二层小楼映入眼帘,并不宽敞的操场上,放置着篮球架、跷跷板等健身器材,最显眼的是一面正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

视线左转,一排手绘墙画很快就将记者吸引了。

第一幅画,一个黑色的背影正眺望着海嘎小学的方向。远方,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最右侧写着这样两行字——“乡村守望者,校长的完小梦”。

海嘎小学中以郑龙为原型的墙画

这个背影,就是海嘎小学的校长——郑龙。

年出生的他,是学校里最年长的老师,也是最早来到海嘎小学的人。

年2月26日,正月十五,一辆老旧的卡车顺着三米多的毛路,拉着煤炭、高低床、炉子等生活用品,把郑龙和另外两位老师送来了海嘎小学。

虽然早有心里准备,可实际状况依然让郑龙心里拔凉拔凉的——一栋老旧平房,共六个房间,其中四间是学校教室,一间办公室,剩余的一间还是海嘎村的活动室。学校没有围墙,旁边只有一家孤零零的茅草屋。学校不通水,每次都要徒步十多分钟去对面山后背水来用。

看着孩子们练习手鼓的郑龙

与生活条件恶劣相比,教学上的差距才最打击人。

当时的海嘎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学生也只有10多人。“必须要有更多的生源”郑龙和其他两位老师开始徒步到海嘎的每家每户走访,苦口婆心的招生、劝学。

正在早读的学生

尽管许多家长愿意让孩子就近上学,但却担心老师在海嘎待不住,到时候孩子又只能送到山下去。

“你们能保证在海嘎待得住?”家长们的话直白。

“能,我保证不离开,好好教这些娃娃。”郑龙的回答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

就这样,靠着一句滚烫的承诺,郑龙赢得了海嘎人的信任,不少家长开始尝试把孩子送来海嘎小学读书,学生人数也从最开始的10多人增加到了64人。

当年海嘎的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没电、没水,上山下山全靠两条腿,土地贫瘠,一年到头,洋芋是最常见的菜肴。

一些老师开始“打退堂鼓”,陆陆续续离开,伴随着老师的减少,学生也开始大量流失。最困难的时候,整个海嘎小学只有郑龙一位老师,他把剩余的20多个孩子集中起来,分成学前班和一年级,自己一个人上课。

闲暇时光,学生们总喜欢围着校长郑龙

“我向海嘎的家长们承诺过不会走,我就会坚持教学。”每天响彻海嘎的朗朗读书声证明了海嘎小学的存在,也见证了这个大山汉子的一诺千金。

梦想,滋生心田

年,组织安排郑龙兼任大湾镇腊寨小学校长。

虽然是“兼任”,可海嘎的家长们却“认定了”这是调离的前奏,纷纷把孩子转校到了腊寨。

原本海嘎小学还有一、二年级和学前班,郑龙“兼任”腊寨小学之后,学生都跑了下来,一年级竟然连一个学生都招不到。

每天早晨入校前,“教官”们都会检查学生的个人卫生

罗丽欣就是在腊寨小学就读的海嘎孩子,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胡乱扒拉几口饭,就要独自赶往离家一个多小时路程之外的学校。

几年时间,她没有同行的伙伴,也没有交流的对象,只是默默地一个人上课下课,本来就不太爱说话的她渐渐变得内向和自卑。

更突出的问题是安全和经济压力,因为距离远,学生的安全得不到很好保障,有的家庭就选择了“伴读”,租房、生活,杂七杂八算下来,给原本并不富裕的海嘎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每当看到海嘎的孩子满头大汗冲进学校,每当看到海嘎的乡亲从包里掏出皱巴巴的钱,郑龙就特别不是滋味儿。

“当年海嘎的乡亲给予我的信任,我却辜负了他们。”很多夜晚,郑龙都在思考自己到底应该怎样做?

校长郑龙和胡静老师把营养午餐抬到室外

当时,妻子已经考调到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一所学校工作,孩子也在城里上学,已经很多年与家人“聚少离多”的郑龙内心也渴望一家人团聚。

亲情与承诺,走还是留,无数种念头在郑龙的脑海闪现。

最终,他还是决定信守承诺,选择了留。“和我的孩子相比,海嘎的孩子更需要教育和陪伴。”郑龙向记者道出了心底最真实的想法。

打定主意后,郑龙不再犹豫。

年,他辞去腊寨小学校长的职务,一心一意扑在了海嘎小学。和他同时过来的,还有其他两位老师。

“郑校长回来了!”海嘎的乡亲幸福之情溢于言表。因为他们知道——郑龙在,海嘎小学就在,孩子读书也有了盼头。

重回海嘎的郑龙也给自己定下了“小目标”——改变过去十多年海嘎小学只有一到四年级的窘况,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完小”。

音乐,触及心灵

大山里的孩子,面对陌生人,眼神往往会有些恐慌,羞于打交道。

在海嘎,记者见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孩子碰到陌生人,都会礼貌的举起右手敬礼,鞠躬道一句:“老师好”;孩子会当着素未谋面的人潇洒地拿起乐器,表演上一番;孩子会主动拉起你的手,和他们一起游戏……

这份异于大多农村孩子的举动背后,是发自心底的自信,而这份自信,来源于音乐拨动了心弦,更打开了心灵的窗户。

因为热爱音乐,今年刚满31岁的海嘎小学语文教师顾亚寝室里总是放着一把吉他,闲暇之余,也会弹上一曲。让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就是自己这个无意的举动,改变了海嘎小学的这群孩子。

认真演唱《海嘎之歌》的学生

“当时才弹了一小段,就发现寝室门口挤满了学生,他们眼中的那份好奇与渴望,我至今记忆深刻。”顾亚告诉记者,当时自己有个“近乎疯狂”的念头——让海嘎小学的孩子学乐器,成立乐队。

“带着一群从来不知乐器为何物的孩子‘玩音乐’。”这个想法让顾亚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被嘲笑了好久,但是大家还是义无反顾地支持他——年9月,第一批乐器捐赠到了海嘎小学,后面又陆陆续续送了两、三次,到现在,一共20把尤克里里、15个手鼓、15把吉他、4套架子鼓和2把贝斯。

几位懂乐器的老师自发组织孩子们学习,顾亚教尤克里里和贝斯、胡静教架子鼓和吉他,校长郑龙则承担了手鼓的教学。尽管基础很差,但海嘎小学的孩子们学得特别用心,很快就能演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了。

从那时候开始,海嘎小学里传出的不再只有朗朗的读书声,还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声。刚刚过去的暑假,海嘎小学还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小小乐队“,在六盘水城区参加演出,连海嘎都甚少离开的孩子们,在“大场面”中一点也不怯场,自信地表演赢得了一片掌声。

音乐,传递自信。

海嘎小学的老师们会抓住每一次机会,让这些孩子们走出大山,在更大的舞台上锻炼自己。

音乐,更能传递心声。

“韭菜山下富村庄,一直以来党在帮;村民致富奔小康,农家乐里饭菜香;茅草土屋变洋房,种植养殖蒸蒸日上;泥土小路变宽敞,海嘎湖里鱼儿荡……”去年年底,一首由顾亚等三位老师自编自创的《海嘎之歌》,已经成为当地耳熟能详的歌曲。

这些年海嘎翻天覆地的变化,融进了孩子们的歌声里,更传进了每一位海嘎人的心里。

坚守,植根心底

海嘎的生活是清苦的——物资的匮乏就不说了,精神生活的空虚最折磨人,特别是一群30岁左右的年轻人。每到晚上安静得可怕,一个人在房间,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声和敲击键盘的声音。

海嘎的工作是单调的——学校巴掌大的一块地方,从早到晚就“蜗居”于此,除了日复一日的教学之外,不远处巍峨的贵州屋脊韭菜坪就是老师们闲暇之余最爱眺望的地方。

“为什么选择坚守?”记者向每一位老师问了同一个问题。

每位老师的回答各不相同,却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对海嘎小学的不舍。

正在授课的罗梅老师

罗梅,是海嘎小学的11人团队中的第一位女老师。

年,第一次踏进海嘎小学的大门,罗梅就后悔了——学校只有10多名学生和4位老师,更糟糕的是,当时村活动室与学校共用场地,白天人来人往,孩子们根本无法专心上课。

“差不多要崩溃了,想去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罗梅说。

一个发生在海嘎小学的真实故事让罗梅很快放弃了这个念头——海嘎小学有一对姐妹,因为家里活路太多,只能交换着来学校上课。当老师去家访时,孩子们抱着老师痛哭,因为不想落下课程。

“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就是实现自我的价值啊!”从此以后,外部的恶劣条件在罗梅眼里“云淡风轻”,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用心用情教育好这些可爱的孩子。

正在授课的熊伟红老师

在另外一位老师秦雪的眼里,对海嘎小学的不舍源于“开心”。

第一份开心,来自班里的学生。大山里的孩子对新鲜事物的渴求和对知识的“崇拜”,让每一位老师都发自心里的开心。

第二份开心,来自11人的团队。虽然大家的教学任务很重,但是11个人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奋斗的氛围让人特别开心。

正在教学生们演奏架子鼓的胡静老师

今年三月,主动申请到海嘎小学工作的张伟告诉记者,海嘎的“苦”来源于外部环境,这些可以逐步改善,但是海嘎的“甜”却是发自心里的,这个“甜蜜”的团队、这份“甜蜜”的事业、这群“甜蜜”的孩子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这份“甜”让每一位参与其中的人都感到幸福,也愿意为之倾情付出。

正在给五年级上课的顾亚老师

去年,海嘎小学的平均成绩夺得了大湾镇第一,近三年来,全校平均成绩都名列全镇前三。这成绩,履行了11位老师与95名孩子“云上之约”,更是对这一群坚守贵州屋脊的山村教育者的最佳褒奖。

记者手记

初秋的海嘎,韭菜花香,云海绵绵。

几乎没人知道,在一望无际的“天上花海”中,掩映着一所充满希望的小学。

16年坚守贵州之巅,郑龙和他的10位“伙伴”用一颗颗赤子之心温暖着大山里的孩子,让他们立足大山,放眼未来,让他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16年坚守贵州之巅,郑龙和他的10位“伙伴”用自己的青春陪伴着这95名孩子,他们用实际行动在孩子心里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也许,会有这么一天,让这群人回首往事。

他们在与青春告别时,肯定会勇敢的说上一句:“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我来自海嘎,我无畏,亦无悔!”

走出海嘎小学,记者的脑海里还一直回想着《海嘎之歌》的动人旋律。

这歌声,如一泓潺潺的细流,洗涤着心灵。

这歌声,如一束暖暖的阳光,温暖着你,亦温暖着我。

撰文摄影: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陈诗宗黄瑶刘定珲屠琪通讯员谢勇勇顾冰洁魏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