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架子鼓 >> 架子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读了想哭深圳学子写给母亲的一首长诗,火

来源:架子鼓 时间:2023/4/9

“您成角度的脊背,是我梦想腾飞的栈道。您‘打心里’不爱吃的,是我味蕾中磨不灭的记忆……”三八妇女节,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13)班的罗海威同学,突然火了!

节前一天,他给妈妈写的一首长诗《致母亲——这世上最美的温柔》,不仅得到了妈妈的深情反馈,还在学校引起不小的反响。

*朗诵者张尧和他的母亲

“这首诗的内容很朴实,很动人!”看到这首诗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说。罗海威的同班同学,曾获年“三高朗读者”最佳朗诵者的张尧还迫不及待把它朗诵并录制下来。

*作者罗海威同学

学校两位校领导还专门写了读后感↓

读到、听到罗海威同学在三八节里献给母亲的诗篇,深受感动也深感震撼。让我陡然想起了那些至今还散漫在时空里熟悉的饭菜味道,还有母亲入睡之后天空里闪亮的星星,让我想到在今天这个节日里一定要给母亲打个电话,告诉她母爱带给我的勇气和力量!今天罗海威同学的诗篇感动了很多三高师生,为他为我们三高感动,骄傲和自豪!希望我们三高学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为社会注入更多真善美的正能量。

——三高党委书记、校长宾华

如诗里所写,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的星星,灿烂银河里,他是最亮的一颗。罗海威同学的诗,纯净明亮,真挚优美,让我对自己学校的学生感到诧异、自豪!我们很多时候,对身边亲人,总是羞于表达爱。罗海威同学的诗,是三八节送给所有母亲的礼物,也是送给我们所有读者的礼物,爱,可以这样美好地表达!

——三高副校长雷声

*作品朗诵中

师说君从罗海威的班主任杜海霞老师和同学那里了解到,他是一名典型的文青,擅长制作视频和写作。目前在创作方面获得第十九届“叶圣陶杯”省二等奖,校园宿舍文化节微电影一等奖。寒假期间已开始另一部微电影剧本创作,目前已写五万字。在杜老师眼中,罗海威是一位爱学习、负责任,耐心、细致,同时又乐于承担、人缘很好的同学。“他白天正常完成学业,晚上还加班加点剪辑视频。班级大大小小的事都可放心交给他去完成!”

同班的伍同学则说,罗海威是一个很自律的人,每天下午放学都会去操场跑步。他不算是一个太活泼的人,大多数时候比较安静,但也不沉闷,在教室和舍友交流时也会放声大笑。他与同学相处融洽,常常为班级活动作贡献。

接下来,先睹为快,一起来看看这首引发许多人情感共鸣的诗歌,以及作者母亲的深情回复。

最后还有师说君与罗同学的独家对话哦~~

致母亲——这世上最美的温柔

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高级13班

罗海威

我的运气真的很好

从来到这世界的这一刻

就遇到了永远为我着想和单纯的您

小时侯

我生活的归处

总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场景

比如厨房里淘米煮饭的烟火气

和您忙忙碌碌的身影

我好像从未告诉过您

您修长的手指在案板上穿梭的样子

像那穿着花白蕾丝边的舞者

好看极了

比如校园门口学生们的欢声笑语

和你嘴角溢出的笑意

我好像从未告诉过您

您牵住我的小手时给予我的勇气

无穷无尽

即使散漫在无涯的天边

那些饭菜中熟悉的味道

那小手拉大手独特的触感

都是我最留恋的独家记忆

长大后

才发现

时间考验烦恼

却不是疗治的药品

如果证明能治

也就证明

世上本来无病

连时间都无法抹去的烦恼

却被您永恒的爱

缓缓抚平

差劲的成绩.......儿时的阴影与恐惧

都在您那一声声:“妈妈在这里”中

消失殆尽

不禁感叹

这世间

时间无穷无尽

母爱

同样无穷无尽

其实

你们不知道

一个母亲睡熟了的时候

她一定会在梦里认真地想着她的孩子

每当这时

天上就会亮起一颗星

所以后半夜

才会有那么壮阔璀璨的银河

那是一个个母亲的思念交汇出的绚烂

那一个个挣扎于题海中的岁月

我哭诉着上帝的不公平

别人轻松解决的难题

我抓破头也无从下笔

大考在即,我是如此的彷徨无行

您轻轻地搂住了我

“别怕,妈妈在这里”

您给我讲述人间的美好

人生的意义

从高耸的山峰到清澈的溪底

告诉我要多记得生命中美好的东西

突然有点懊恼

自己没有把您的温柔学到万分之一

我也想要做

初春的阳光

夏日的细语

秋日的落枫

冬日的绵雪

您仿佛什么都会

在我面前是如此的无坚不摧

其实

您也在默默地背负着很多的困难吧

可惜成长不能加速

稚气的我未能读懂您的脆弱

昼夜颠覆多少哉

现在的我

终于能为您披荆斩棘

我喜欢听您弹琴

我喜欢听您回忆

我喜欢您的笑容

我喜欢您的茜影

在我的心里

您从不曾衰老

皱纹和白发都是岁月最温柔的痕迹

在我心中

您永远是那个

笑起来有着弯弯月牙一样眼睛的少女

在这光怪陆离的社会间

我早已习惯带着面具奔跑着

唯有对您

我可以卸下防备

不会畏惧凝视

去寻找更真诚的自己

感谢您

仍在我的身边

想到世界角落里还有一个您

瞬间觉得

整个世界都已温柔安定

您银灰的发丝

是我偿还不尽的借贷

您成角度的脊背

是我梦想腾飞的栈道

您“打心里”不爱吃的

是我味蕾中磨不灭的记忆

这么多年

我竟一直信以为真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

莫过于我已长大

您还未老

我有能力报答

您仍然健康

这世界有七十亿人

而您是我最完美的母亲

余下的岁月里

就由我陪伴着您

哪怕繁花落尽

我心中仍会有花落的声音

一朵一朵

在独属你我的流光月影间

轻轻飘落

未来的路不会比过去更笔直、更平坦

但我并不恐惧

因为有您牵着我的手

我坚信

您和我的道路在这人间

必将充满奇迹

充满发现

.3.8

罗海威

致星空中那一颗独属于我的启明星

以及漫天星河

给孩子——这世上最美的温柔

罗海威妈妈

孩子,我的运气也超好。

傍晚,手机提示声响起,很正式的标题,“母亲”二字让我愣了愣。

翻开孩子给我的诗篇,生活气息浓厚,笔触细腻,将孩子与我生活的场景帧秒显现。

原来,孩子眼里的妈妈是这个模样。

看到,文字中对我的“单纯”“无坚不摧”“默默背负”“脆弱”等形容,立即泪目。

静静地站起来,关上房门,仔细体会孩子第一次以诗歌的方式告诉我的思绪。

原来,孩子脑海的妈妈是如此生动。

体会,字里行间对我的“爱”“信任”“信心”以及“憧憬”,已经哽咽。

孩子,你长大了,懂事了,是个男子汉了。

回想,疫情期间,其实也没少与16岁的你闹过别扭。

正如你说,我们确信爱着对方,用心陪伴。

孩子,妈妈会永远与你相依,携手共进,

能够默默地守护着你,看着你走向你想去的那方,我很幸福。

.3.8

罗海威妈妈

问:师说君

答:罗海威

这首诗是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答:写于3月7日。妇女节快到了,回想起和母亲走过的这几年的点点滴滴,为了我的学业搬了五六次家的艰辛,刚好班主任安排我代表班级写一篇给母亲的告白情诗,布置给我这个任务,有感而发。

具体写了多久?是在什么地方写的?

答:从下午5点开始,断断续续写到12点,作业、回忆与创作交织进行,时间就这么流逝了。写东西的时候我很讨厌被人打扰,后来我干脆抱着笔记本到了楼顶的天台。独享属于夜晚的寂静。很多句子都是独自凝望夜空写出的。

你平时很喜欢写诗吗?喜欢哪些诗人、作家?

答:诗平时写得很少……主要是喜欢写随笔,喜欢记录下身边发生的一点一滴。每次我翻开随笔本,里面那一片片文章就是独属于我的一颗颗流光溢彩的记忆珍珠;诗人的话,很喜欢北岛和郭沫若;作家最喜欢张嘉佳和陈应松,很享受张嘉佳书中细腻情感的流露,而陈应松的散文是我一向崇拜的。

你是怎么时候通过什么方式把诗发给母亲的?当时是什么感觉?

答:夜晚写完通过文档给班主任后,有过犹豫要不要发给母亲。我习惯了把很多情绪都藏在自己的内心。最终还是发了。发出去的一瞬间情绪很特殊,感觉很难说清。毕竟我们似乎越长大越难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小时候能轻易说出的“妈妈我爱你”现在却变得难以启齿。(真的说不清了)

这是第一次给母亲写诗吗?后来母亲有什么反应?

答:是第一次给母亲写诗。也许就是第一次的缘故,母亲很惊喜的,在我写完作业放松的一小段时间里一直在我旁边转。不停地询问这是不是我的内心想法。说实话我有点尴尬,不过我也不由得感叹:每个母亲都是长不大的小孩呢,在她得到子女一些微小回报的时候就露出这平时不被子女注意的一面。

平时你们母子关系怎么样?

答:高中住校以后,联系的主要时间在周末了。可能是因为我的叛逆,我在很多事情上都与母亲有过分歧甚至是争吵。也尝试过所谓的“冷战”,但过不了多久就不攻自破了。母亲和我都会小心翼翼的把冷战形成的薄膜淡化。母亲几乎是无条件支持我的兴趣活动,除了游戏这一点在大部分家长心中根深蒂固的丑恶形象外,剪辑,吉他,还有计划学习的架子鼓。很庆幸母亲一直和我保持在统一战线。

今年你是高二,未来有什么打算?比如考什么大学,想从事什么职业?

答:未来的路线我基本已经规划完毕了,大学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目标。曾想过走传媒路线,但因为种种原因不了了之。我个人是想成为自媒体行业的一员,类似于UP主之类的,在拥有收入的同时开着房车环游中国乃至世界。我自学的剪辑,特效都是为了这一条路而作的。希望自己能够记住今天在这里写下的话,向自己梦想的未来奋斗不休。

这首诗是如何传播开的?大家这么喜欢这首诗,还有同学进行朗诵,你有什么想法?

答:我完全没有想到这首诗会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可能是因为获得了大家的认同感吧,挺开心的。说实话,我在人际关系这一方面的处理能力在高中严重下降了,以至于我高中密友屈指可数。希望能以这件事为契机,在高中遇到自己真正知心的朋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访、撰稿:师说君

编辑:林惜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