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的音乐题材电影——《爆裂鼓手》,其中扮演魔鬼导师的演员获得了当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
《爆裂鼓手》这部以爵士乐为基调的电影,看完就一个感受:爽!!!
19岁的安德鲁是谢弗音乐学院的学生,虽然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但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很好。他从小喜欢传奇乐手查理·帕克,并以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为人生目标。
一天晚上,他在学校练习时被学校的魔鬼导师弗莱彻看到并相中,得以进入正规乐队,随后安德鲁在弗莱彻的魔鬼般的要求下,不得不刻苦练习,双手无数次被鼓槌磨出鲜血。
也因为全情投入于架子鼓,安德鲁与外部世界越来越格格不入。
他和女朋友分手了,提出分手时他对女朋友说他决心成为一名伟大的乐手,他会因为无时无刻都想着音乐节拍和鼓点而忽略她的存在,而且爱情需要的陪伴还会占用他的时间。
看到这一段时我想起经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不找女朋友,虽然我不像安德鲁那样要成为伟人,但是坚持写作以及思考的确占用了太多时间,我也怕自己做不到把心思放在爱情上。
对于电影里的安德鲁,唯一能理解他的只有弗莱彻,但是弗莱彻的暴躁与喜怒无常又一直扭曲着了他们的师生关系,直到安德鲁出车祸后,极度怨恨之下便向学校指证了弗莱彻。
当然,弗莱彻也并不傻,他心里其实很清楚,在学校里的学生当中,没有一个会真正明白自己,但是他仍然坚持捍卫自己精神世界的神圣。
对于弗莱彻而言,谢弗音乐学院并不是他选择寄身于世俗的地方,而是他用来挖掘另一个查理·帕克的平台,而安德鲁的出现,仿佛为弗莱彻的精神世界打开了一个口子,这也促使他更加变得严厉与苛刻。
可是安德鲁的指证却让他失去了这个平台,虽不至于毁掉他的音乐生涯,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是对他梦想的终结。
对于看到这里的观众,相信都会想起曾经的某个严厉的老师或者上司,想起那些被变态“教育”的痛苦经历,可往往这又是为了“成才”不得不忍受的。
比如弗莱彻课下温和地询问安德鲁的家庭背景是为了练琴期间有骂他的素材,一边让他拿到首席鼓手的位置一边又百般刁难,甚至让他登上音乐厅的舞台更是为了在众目睽睽之下让他出丑。
但无论是安德鲁与女朋友或者家人的关系疏远,还是与弗莱彻的“相互折磨”,整部电影完美的配乐和剪辑又让我不得不一次接一次地“高潮”,跟着音乐的节奏直呼——爽!
而最爽的地方,莫过于最后师生两人在鼓声之中精疲力尽又陶醉其中的那一秒相视而笑。
对于两个天才来说,这一笑就像情侣云雨之后的心理满足,就像一直互相较劲的两股精神力量汇聚一起,同时又意味着现实世界被抽离。
那些曾经的个人恩怨,都在一刹那烟消云散。
当电影结束,音乐仍然继续时,我不由得回想弗莱彻在酒吧里对安德鲁说的那番话。
他把自己对那位因抑郁症自杀的学生和对安德鲁的魔鬼训练解释为逼迫他们突破极限,成为真正的大师。
而最后,复仇似的逼迫,却让安德鲁在愤怒之下终于爆发了全部的潜能和力量,似乎又意味着弗莱彻的成功。
用世俗的观念来衡量电影中弗莱彻的价值观,我觉得是没什么意义的,就像打架子鼓,速度达不到不到拍,一切都是枉然,拍以上,都没问题。
然而事实上,只要到拍就可以了,最高的技艺是找准位置,最高的艺术只是一个点。
在教学的时候,弗莱彻没有放弃他的精神世界去和学生耐心讨论,安德鲁没有因为弗莱彻的百般刁难而退出。
只是他们都没有想到的是,弗莱彻的一次“复仇”却让两个天才之间的恩怨和解。
离开学校后的弗莱彻在酒吧再次遇见了安德鲁,此时的他因为梦想被终结,一心想着报复。
他苦心欺骗安德鲁登上舞台表演他并不会的曲目,这一优雅而恶毒的方式,他以为可以完全摧毁安德鲁。却不料这个年轻人竟然在他造就的绝境中爬了出来。
有人评论说“安德鲁最后打鼓的样子太好看了!”其实安德鲁在电影里不止一次专心打鼓,但的确数这一次最好看。
最迷人的是,在中场那段“黑屏”的画面中,没有颜色,没有人影,只有随着节奏响起的鼓声,那鼓声仿佛一个深不见底的枯井里的水声。
而安德鲁正是那个掉入井中的人,在濒临绝望的时候,他拼尽全力爬了上来。
重获新生的安德鲁,当节奏放慢,舞台灯光亮起,仿佛这个世界只属于他一个人,而那个刚刚还叫嚣着要让他死在井底的弗莱彻却在鼓声中沉醉。
随后弗莱彻轻举双手,指挥着鼓槌慢起来,然后又提速,再提速。
安德鲁似乎也顺应着他的指挥,这是两个人多么自然又多么可爱的和解!
当看到这里时,无论我之前对这对师生的相处方式有过多少惊诧和排斥,在这一刻,他们都成了我眼中最可爱的人!
电影在鼓声中结束了,可那无尽的回味,怎一个“爽”字了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