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架子鼓 >> 架子鼓前景 >> 正文 >> 正文

市区垃圾分类渐成新时尚

来源:架子鼓 时间:2023/4/29

本文转自:三明日报

●本报记者曹珂通讯员张丽红文/图

分类习惯靠养成

垃圾分类工作持续推广。“五一”节前,记者在市区就这项工作的进展作了采访。

今年4月,我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计划到年底,全市基本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标准体系。

市区(含沙县区)及泰宁县建成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其余县(市)选取1个以上试点片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试点片区包括住宅小区、商户、市场、学校、办公场所等类型,其中住宅小区户数需占总户数的20%;宣传、教育等部门组织以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工作;全市新增11个乡镇全镇域落实分类机制。

4月22日,三元区建设小学与东安社区,各组织了一场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

活动中,工作人员向居民、学生分发宣传材料,介绍垃圾分类知识,并通过以废换绿、“垃圾分类篮球投掷”小游戏、给地球上颜色和可回收物DIY制作等方式,引导居民、学生用废品换绿植,加深对垃圾分类的了解。

“孩子们用手中的画笔,给地球仪上色,色彩鲜明,主题突出,不仅收获了有关‘绿色简约生活’的知识,还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节约的绿色风尚。”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章老师说。通过“大手拉小手”活动和垃圾分类游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更会辨别生活中的垃圾,并进行有效的分类。

李乐涵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她说,自己从小就对垃圾分类有所了解,也因此养成了垃圾分类的习惯。“我觉得垃圾分类会让环境更加干净,也更愿意去做这件事情。”李乐涵说。

通过家校委员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大讲堂等深入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促进“家校社”联动,强化家校协同共育,引导家长共同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全市推动各县(市、区)将垃圾分类知识有机融入中小学相关学科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活动等,让垃圾分类成为青少年的日常习惯。

有效分类靠科技

垃圾分类目的是为了利用现有的生产水平,将丢弃物按品类处理,将有效物质和能量利用起来。

采访中,记者搜集了一组相关数据。我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的数量高达40亿个、方便面碗5亿-7亿个、一次性筷子10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15%左右。而我们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回收利用,回收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相当于吨纸的林木;1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铝块,可少采20吨矿产资源;1吨废塑料可提炼公斤的柴油。

三元区垃圾分类下洋宣教体验中心是垃圾中转站再利用的“代表之作”。这里集宣传教育、文创展示、知识科普、互动游戏和智能模拟于一体,既是市民提升自我、丰富体验的好去处,也是了解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的宣教平台,实现垃圾分类与市民的“零距离、面对面”。

宣教中心多元化展示生态环保功能,在宣教中心里的生态循环中心陈列着一罐罐的环保酵素,通过红糖、水、生厨余1:3:10比例制作,利用厌氧发酵,将蔬菜叶、水果皮核等新鲜的果蔬皮分解产生“棕色”的酵素液体。它能够对土壤进行修复和改良,对植物生长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市区居民可以和工作人员一起参与酵素制作,体验到不同的垃圾分类拓展技能。

除环保酵素外,宣教中心里的盆栽花卉种植还使用由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发酵制作出的有机肥料。周边居民可以利用垃圾分类投放获得的积分,兑换花卉盆栽,这些花卉盆栽不仅美化环境,更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垃圾生态循环”。

越来越多群众积极参与到可回收物回收工作中,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附近的许多居民,纷纷将家中积攒的废旧玻璃、金属、纸壳、塑料等可回收物带到现场称重兑换。

“可以按市价将可回收物品换钱,或者变成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是对环保事业做的一点小贡献。”市民张大爷对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开展可回收物回收工作点了个大大的赞。

除了做好回收工作,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工作人员,还利用巧手将部分可回收物“变废为宝”,变成精美的装饰品。例如,塑料瓶变装饰花、纸盘变手鼓、废弃奶粉罐变长颈鹿座椅、废旧糖果罐变多肉盆景、PVC罐变长架子鼓玩具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