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架子鼓 >> 架子鼓前景 >> 正文 >> 正文

孩子愤怒打妈妈,明确界限感,帮你建立和谐

来源:架子鼓 时间:2023/4/29

昨完送老大去上学,路上遇到一个牵着妈妈手、大约5、6岁的男孩子,不知道妈妈说了句什么,孩子跳起来就给了妈妈一拳,嘴里还大喊着,“我有说什么了吗?”,他妈妈抓住他的手,不让他动,却没有出手还击。

我老大看完,评论了一句,“这个小孩子,估计是个小霸王,连他妈都敢打。”

听孩子的语气,他似乎对妈妈的话很愤怒,但愤怒是孩子的情绪,打妈妈是他排解情绪采取的方法,那么这个方法可行吗?答案是不行,坚决不行。

为什么不行,因为父母和孩子无论如何相亲相爱,父母和孩子之间应有的分寸和界限感永远不能跨越,这个是保证父母和孩子友好相处的底线,而孩子打父母就是放在首位的,要遵守的底线和界限。

界限感极其重要性

“界限感”意思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如“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有人把世界上的事情分为3种: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搞清楚这三件事,就明白了自己的界限。

自己的事,就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依赖他人,就要受制于人,哪怕是别人的意见你不喜欢,你也得听;别人的事,尊重和接受就好,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就是尊重现实,好好配合。天下雨就打伞,出生贫穷,那就学会节俭。

1、好的界限感有助于家庭和睦

有句话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个经之所以难念,最根源在于中国的家庭中,界限感意识缺乏,界限感不强,最终引发了种种矛盾。

就像很多祖辈帮儿子媳妇带孩子,住在一起,为什么会矛盾频发,就是因为每个人拎不清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孩子是父母的孩子,教育问题应该是父母负责,可是很多儿子媳妇对孩子不闻不问,只当一个名义上的爸妈,等孩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就指责都是祖辈宠坏的。

再有,在小夫妻的家庭,年轻一代和老一辈生活消费观念不一致,婆婆就会唠叨媳妇花钱太多、好吃懒做等等。如果真的因为妻子的好吃懒做影响了夫妻感情,那出面抱怨指责的也应该是儿子,不是婆婆,生活中,这类现象比比皆是。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谁当家就谁做主,认清自己的角色,承担给承担的责任,遇事商量,这样才有助于家庭和睦,不要想要西方式的自由,又摆脱不了中国式的巨婴。

2、好的界限感有助于孩子独立成长

中国式巨婴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就是父母不肯放手,一犯错就是“他还是个孩子”,顶着这句话长大的巨婴,你能指望他遇事有多大的责任感呢?可以说,在育儿道路上,“他还是个孩子”比“为你好”的破坏力更强。

我们很多中国的父母一边抱怨孩子不懂事,不体贴父母的辛苦,一边又对孩子的事情无孔不入,以孩子还小,他是我孩子等理由介入孩子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方面。

小的方面,你吃什么,穿什么,大的方面,你要交什么样的朋友,看什么样的书,上什么样的兴趣班、和什么人谈恋爱结婚、甚至你要不生二胎,家长都要干涉。这就是父母和孩子缺乏界限感导致的。

这样无孔不入和窒息的爱,孩子可以健康独立地成长吗?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健康的、和谐的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正确的做法是父母引领大的方面,只要不违反道德和法律、孩子的成长就顺应他的身心发展规律,让他自己探索世界就好了。我看见、我听见、我在,把握好这3点,孩子会心理健康地成长,也会独立强大到可以独挡一面。

妈妈如何表现界限感

当孩子愤怒,打妈妈时,妈妈要如何表现界限感呢?

1、不溺爱孩子,给孩子立正确的规矩

所谓溺爱就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造成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珍惜;溺爱就是对孩子过度包办,让他缺乏独立性;溺爱就是给孩子特殊待遇,让他目中无人,唯我独尊。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孩子再小,他也是人,你没有给孩子一定的规矩和界限,有一天,你满足不了他的时候,轻一点他会打你,重一点杀你都有可能。

作为父母,尊重孩子是对孩子的爱,所以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教孩子明辨是非,懂得界限和分寸是父母的责任和担当,你生了他,有义务把他培养成一个人格健全,遵守社会道德和法律,对社会有用的人。

你要教会他,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你要明确和他约定:对就有奖励,错就要惩罚,用来自父母的爱,对孩子赏罚分明,让他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而要让孩子心甘情愿接受父母们的教导,尊重父母,对父母爱和敬畏就是孩子应该遵守的界限。

2、不打骂孩子,给孩子正面的示范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孩子可能不会听你说了什么,但他会看你做了什么。

现实生活中,因为孩子的不听话,很多父母理性告诉自己,不要打骂孩子,但到最后还是会有人因为被气的七窍生烟,而动手打孩子,成为自己最不齿的那种人。

还有些父母,孩子的问题层出不穷,父母没耐心去了解,也没耐心去沟通,最直接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动手打他,通过打让孩子害怕,然后改正行为。

尹建莉老师说,打孩子的家长就是穿西装的野人,他无计可施,所以选了最粗暴最简单的方法。

可是心理学家都认为,打骂本身并不会改变孩子对做错事的认知,只是出于恐惧而不得已遵从,等他心中的怨恨累计到无以复加,等他的力气大到可以打过你,他就会把加注到他身上的还给你。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变成可怕的家暴者,身教永远重于言传。你是情绪温和的,孩子就也是情绪温和的,你是从容淡定的,孩子就也是从容淡定的,你是可怕的家暴暴君,孩子就是可以父母的小恶魔。

教会孩子释放愤怒的情绪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本身无所谓好坏,都是人的正常心理表达,关键是要了解情绪,理解情绪,释放情绪,控制情绪,在这方面,当孩子愤怒时,父母要教会他用正确的方式去释放情绪。

1、给孩子发泄情绪的通道

当孩子发脾气,表示他因某个人或某件事很生气,很愤怒的时候,千万不要强行压制孩子的情绪,如果一直压制,孩子的情绪得不到疏通,久了就会恶心循环,可能会导致一个更大更坏的后果。

可以试着让孩子喊出来,“我很愤怒,我很生气”或者像某部书中讲的,孩子可以通过击打东西来发泄,比如球了,床了,或者沙袋之类的,但是一定不能攻击父母,这是底线。

再比如,可以转移注意力,找一些孩子爱做的事情,发泄完了,他情绪就稳定了。像我老大特别愤怒时,敲架子鼓,或者买他最爱吃的鸡腿,吃完他心情就好了。

2、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小的时候,并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也不会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有时会做出很多失控的行为,比如大喊大叫,乱扔东西之类的。

这时不要给他贴上评价,“你是个坏孩子,你脾气这么差,都没人理你之累的话。”

每一个孩子在发泄情绪的时候,内心本身就是沮丧的、悲伤的,再听到这样的评语,有些孩子就会破罐子破摔,你说我是坏孩子,我就坏给你看。

哲学家洛克说过,每个孩子生下来就是一颗白板,要怎么画,取决于父母的引导。每个孩子在内心深处,都有向善向美好转变的渴望,我们家长要做的,是那个托手,而不是把孩子想变好的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3、教会孩子合理地控制情绪

孩子每次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都允许他在发泄完,情绪平静的时候,帮他梳理他的情绪,辨别他的情绪是什么,告诉他合理疏导情绪的方法,在不同的场合,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成长期,所有的东西都是要学习和消化的,经过父母无数次这样的训练和陪伴,他会变得情绪越来越稳定,变得会识别情绪,并用合适的方法疏导情绪,在重要的场合控制自己的情绪。

写在最后:

知乎有个博主曾引用了吉诺特博士的一段话,来论证为什么孩子不能打父母:“永远不能允许孩子打父母。这样的身体攻击对孩子和父母都非常有害,会让孩子觉得焦虑,担心父母的报复,而父母会非常愤怒,觉得孩子可恨。禁止打父母是必要的,可以让孩子免除罪恶感和焦虑,让父母从情感上继续接受孩子。”

如果没有及时制止孩子打父母,日积月累就会养成一种新的家暴形式,就是孩子打父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家暴形式,而这种现象的滋生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对社会的危害也特别大,因为孩子最终要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角色。一个不尊重父母和权威的人,你也很难指望他会尊重规则、权威以及他人。

所以,当孩子表示愤怒,做出打妈妈的行为时,父母要明确而坚定地给立规矩,告诉他亲子间明确的界限和分寸是什么,用自己正面示范和引导,帮孩子合理地梳理自己的行为,释放自己的情绪,帮孩子健康地成长,营造良好和谐的亲子关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