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芬兰教育享誉全球,他们如何做到保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期通过一位中国校长的视角,揭秘芬兰教育不为人知的一面。
———————————————————
按照考察计划,我们走进了位于芬兰罗瓦涅米市的伊利克拉学校,这是当地第二大学校,在校学生人左右,有多年历史。在学校考察的过程中,芬兰教育一次次让我们“出乎意料”。
全科教学的“综合教室”
让我们感到惊诧的是学校走廊看不到规矩和条理的摆设,几乎每个角落都搁置着各种不同样式和材料的沙发、高脚凳,甚至连走廊里都摆放着小桌椅,偶尔能看到几个学生在桌子上写着什么。
经过四年级CD班教室(每个年级分为ABCD四个班,但不是层级分班,类似于我国的一二三班)时,让我们“大跌眼镜”,如果不是贴在墙上的课程表和一些告示,丝毫看不出这是一间四年级教室:桌子摆放既看不出形状,也看不出规律,总之就是“乱”;凳子的种类至少有5种,有一种凳子甚至能够自由旋转;墙上挂着几幅“印象派”画作,墙角里摆着一组沙发,四面的墙上还有若干凌乱的贴纸;钢琴、架子鼓、吉他、尤克里里、贝斯等乐器摆设在不同的位置;在一个墙角还立着一个橱子,里面摆放着水粉盒和许多凌乱的画笔,不难看出这也是一间美术教室。
看来芬兰的教室就是一间“综合教室”,这也展示了芬兰所倡导的全科教学理念。
多样的手工课
正在一间木工教室上课的四年级学生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与其说这是一间教室,不如说是一个木工车间:标准的工具橱柜,电刨、手锯、电锯、拐尺、钻孔器、凿子等一应俱全。学生都在忙碌着,有人在用机器打孔,有人在用拐尺测量,有人在用凿子凿孔,有人在刷漆,还有一些学生聚在一起忙着设计图纸,好不热闹。
木工教室旁边是一间缝纫教室,摆放着十几台电动缝纫机,学生正在设计和制作抱枕。从木工车间上二楼便是编织教室,学生正在用毛线编织手链;走进隔壁教室,几名学生正在手工打毛衣……这可不只是简单的劳动技术课,每个操作小组的旁边都摆放着一张学生自己设计的图纸。
以木工车间的“笔筒制作”小组为例,我问学生在做什么时,他们告诉我在凿孔,在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我接过了凿子和木锤开始工作。我问他们需要凿多深,他们告诉我只需要2厘米深,原来他们在制作一个文具台,专门用来放置橡皮,而那些大小不一的小孔被用来放置各种型号的笔。
看起来简单的操作,背后却是不简单的设计。每个学生都经历了构想—设计—制作(计算、测量、木工)—艺术加工的过程,我从中看到了芬兰基础教育的“秘诀”: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感兴趣并且与生活相关的项目,在完成过程中学习各学科及跨学科知识。
遇到问题怎么办
伊利克拉学校每个班级各有各的文化,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在每个班级的门口都会有一张贴纸,主题写着:遇到问题时怎么办?
接下来就是按照顺序排列了几种解决方法:等待并冷静下来;走开,顺其自然;停下来;去做吧;石头剪刀布;告诉我你的感觉;道歉,请原谅;想办法;做选择;如果你遇到重大问题,请告诉你的老师或其他成年人。
透过这10种处理问题的策略,可以看出这是芬兰在对学生进行“如何与人相处”的教育,有点类似于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芬兰的教师还会告诉学生,与同学发生争执或产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做错事情的时候、应该作出选择的时候、遇到困惑或郁闷的时候等情况下怎样更好地处理事情。当学生遇到比较重大、自己难以处理的问题时,芬兰教师会教导学生向老师或其他成年人求助。
通过以上教育,芬兰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并学会怎样更好地与人相处。在伊利克拉学校,我看到了最朴素、最直接的自我管理教育,而且非常有效。
最好的学习是解决实际问题
参观期间,我们听了一节大开眼界的课:为新校区的设计师提供设计创作的灵感。我不禁愕然:学校的设计也需要这些十一二岁的学生参与吗?
只见授课教师先用5分多钟的时间利用PPT展示了色彩和光线对于人的情绪、思考的影响和作用,随后展示了芬兰当地一些著名的现代建筑的色彩和光线设计,并解释了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接下来就是布置任务:分小组讨论希望未来的学校是什么颜色,并说出理由。
小组讨论开始后,授课教师并没有限定时间,而是让哪个小组讨论有了结果就直接写在白板上。大约5分钟之后,学生陆续登台书写讨论结果,之后便是交流与分享:灯光应该生动、闪耀、有活力、五颜六色;教室内需要柔和、温暖的颜色,走廊里最好用白色,总之每间教室要用不一样的色彩,各种意见精彩纷呈。
如何做好学校的颜色设计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因为这是视觉艺术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从学生精彩纷呈的小组讨论和交流中,我能感觉到伊利克拉学校美术课和手工课的成功。
接下来讨论的是“希望新学校有哪些运动设施”,仍然是刚才的流程。这节课的最终成果让人兴奋,授课教师把这些意见做了简单梳理之后,直接发邮件给新学校的设计师,并着重说明希望学生的这些建议能够激发他的创作灵感。
一节课45分钟很快结束了!我们从这节课看到的或许只是学生完成了两个简单的任务,但是通过这些分享与交流,能够折射出学生日常接受了怎样的艺术教育。“为新的学校设计提出建议”,作为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上,这便是伊利克拉学校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基于真实情境、围绕实际问题找寻解决办法,这正是芬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戳穿芬兰教育“谣言”
在伊利克拉学校,校长也要包班上课,我们看到校长阿里一周的课表是这样的:芬兰语、数学、环境、体育、历史、地理、手工课、英语、艺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芬兰的校长需要亲自授课,而且大部分小学教师都是全科教师,这是我们对芬兰教育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
但在接下来的行程中,我们在伊利克拉学校戳穿了几个流传甚广的芬兰教育“谣言”。
一是芬兰的教学不分科。观察了伊利克拉学校的课堂后,我可以肯定地说:芬兰没有取消分科,有些学科如芬兰语、数学、历史等,同样需要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否则学生很难掌握,这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学习。
二是芬兰的小学不考试。芬兰有全国统一的强大的学科资源平台,其中包括许多练习题,考试前教师会在题库中按照学生所学的单元内容抽题组成试卷。当然,对于学习有特殊困难的学生(一般指智力困难学生和移民学生)会有一份单独的测试题,考试结束后对考试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教师会单独与他们一起分析成绩差的原因,一般涉及内容难易程度、学习态度等方面。除了单元测试,教师也会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分难度、分层次进行综合性考试,频率一般是每学期8-10次。
三是芬兰小学生没有家庭作业。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依据PISA成绩统计的“在校时间和科学表现”对比数据中,芬兰学生的在校学习效率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于是,人们纷纷传言:芬兰小学生以学习为乐,他们毫无学习负担,根本没有家庭作业。
走进伊利克拉学校,了解了真实情况后,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芬兰小学生不仅有作业,而且不少!据阿里校长介绍,所有学科中,除了艺术、体育、手工课之外,其他学科课程均有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这些练习册比教材还要厚。除此之外,每间教室都有一个资料柜,里面分成不同的格子,每个学生一个格子,里面放置的是特殊作业——学习单(作业纸),每个学生的学习单都不相同,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的内容。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
近年来,芬兰教育以高质量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赞誉,甚至有专家学者认为芬兰教育“全球第一”。在交流中,我曾问阿里校长:您认为芬兰教育高质量的秘密是什么?
他不假思索就回答了三点:一是高质量的师范教育体系为教师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二是高质量的教材编排和出版保证了教学资源的高质量;三是越来越弱化纸质资源的使用,越来越重视移动端的学习方式。
这三个方面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资源和学习,可以称之为教育的三要素。
先说教师,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第一生产力,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根本保证。芬兰拥有完善且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可以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保证教师拥有高质量的专业技能。当然,教师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甚至比专业技能训练更为重要,这点芬兰也有非常成熟的实践经验。此外,芬兰教师具有很大的课程自主权,他们没有没有统一的测试,也没有全国性的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评选、优质课评选等一系列评优活动,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完全是出于一种对教育的高度认同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在芬兰,教材出版工作由芬兰文化教育部授权的出版社统一负责,统一的版本保证了教学资源的高质量。由教育专家依据教学大纲统一研制的教学资源不仅指教科书,还包括与各学科教科书相配套的课件、题库、教学设计以及相对应的学习资源包,这是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在此基础上,芬兰近年来不断优化学习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移动终端学习的价值,让学生的学习随时随地发生。比如,充分发挥ipad在学习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利用技术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系统完备的信息素养。尽管不少芬兰校长并不认同越来越强化的移动端学习,但这是芬兰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要慢慢适应。
其实,教师、资源、学习这三种影响教育的元素,我们也一直在坚持探索,我们拥有专业的教科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还拥有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我们还拥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平台,拥有世界上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校园、云校园、智慧校园又何曾落后于其他国际或地区。
但是,对比芬兰教育,我们的教育在一些方面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效果,这需要我们沉下心来好好反思。
(作者系人大附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学校小学部校长)
《中国教师报》年06月16日第3版
作者:纪成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742.html